
2015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倡议: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讯(记者汤瑜) 10月21日,中国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在重庆开县召开。来自长江流域12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湿地人”齐聚汉丰湖畔,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背景,共同发布了《开县宣言》,与会代表倡议,“应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是贯彻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本届年会的主题聚焦“湿地——长江经济带的生命命脉”。
长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2500多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流域分布着江豚、中华鲟、白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WWF)在全球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自2007年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沿江各省市区湿地主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已经发展到212个网络成员,覆盖到流域内250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
然而,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多种原因,长江经济带湿地正面临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等许多问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当中,与会代表、专家共同解读了水资源管理新规与湿地保护的关系,介绍了长江流域生态格局与自然资本研究成果,交流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典型案例,并带来了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探索了开展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新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自1976年至201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淡水生态系统物种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76%,这是人类活动对地球家园影响的晴雨表。WWF中国长江项目高级总监雷刚说:“在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背景之下,也为了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进程刻不容缓。WWF在长江流域有20年的湿地保护经验,迄今为止联合推动了约3000万公顷湿地的保护。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建立流域内的保护网络,通过在景观尺度上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协同性,维持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服务功能,正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理念和具体行动。”
2007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发起倡议成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旨在通过信息共享、能力建设、政策倡导和实地示范等工作,推动流域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成功经验已经推广到黄河、黑龙江流域以及滨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