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用娱乐精神诠释价值理念

“辩论风”回来了

    最近,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奇葩说》,成为时下热门。该节目采用辩论方式探讨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自2014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奇葩说》的火爆标志着综艺节目的竞争已正式从电视荧屏扩散到网络视频,上星频道在兵刃相见的竞争中,又多了一个阵列之外的竞争对手。

    说到电视辩论节目,“70后”“80后”首先会跃入脑海的是“国际大专辩论会”,20年前是它的巅峰时期。眼下爱奇艺每周播出的《奇葩说》再次将辩论这种形式重新拉回人们视野。“没钱要不要生孩子”“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太太浪费吗”这些与当下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都成为《奇葩说》的辩题。敢于表现的选手、辛辣犀利的辩题以及能言善辩的嘉宾让这档节目大受追捧。

    《奇葩说》第二季自今年626日起重磅归来,已播出两月有余,却引发强烈的追看和讨论磁场。本季节目中,金星代替高晓松与马东、蔡康永组成“KJM组合”,加上一众女神大小S姐妹、柳岩、侯佩岑等和一众男神廖凡、黄健翔、吴宗宪等,领着一帮有着各自说话之道的新老奇葩在辩论疆场纵横捭阖。即便如此,最被网友牢记的不是这些大腕明星,而是在节目中这些被誉为“中国最会说话的人”的奇葩辩手,以及他们逻辑缜密誓死捍卫的辩题内容和辩论态度。

另辟蹊径

    作为国内综艺节目的一朵“奇葩”,《奇葩说》给当下电视荧屏满屏尽是“爸爸去哪儿了”的综艺娱乐生态,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思路。由马东、蔡康永和金星组成的“KJM组合”担任导师,每期邀请一位演艺界名人担任嘉宾,和一众各行各业优选出来的“奇葩”辩手们,一起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节目中最为出彩的,是这些参与辩论的选手,虽然相比各位明星都只能算是草根,却凭借在辩论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知识才华,备受年轻一代观众的追捧。

    在电视荧屏大势拼颜值、拼明星的氛围之下,《奇葩说》自成一派形成了纯网生节目重内容本身、重互动方式的“理性气候”。比如凭借《奇葩说》爆红的马薇薇,因为在节目中金句不断,辩论风格凌厉剽悍,目前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有了130万粉丝,甚至有人专门搜集她在节目中的语录。

    “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只要不伤害别人,没有什么捷径是值得抨击的”“我们人一生都会交很多朋友,而缔结我们友谊的要素,在于对方的优点,而不在于对方毫无缺点” ……这既像心灵鸡汤,又有一定思考的观点,自然引发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

    回过头来看,眼下国内荧屏综艺节目的竞争则陷入一个怪圈,盲目购买国外综艺版权,一窝蜂高价请明星,消费明星及明星们的孩子,成为这类节目最大的看点。在这样的语境下,《奇葩说》以其独特的“说话之道”,让人们耳目一新。

    节目受追捧的原因一方面是话题上放得开。“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不能接受哪个”“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不生孩子有错吗”等等,这些话题丢掉了严肃和学理的命题,力争在当代青年生活指南中寻找立意,每一个都能戳中适龄年轻的痛点。

    其成功的另一原因是形式上的自由。《奇葩说》不拘泥任何形式,没有限定时间的发言,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不讲究严密整饬的理论,可以狡黠,可以诡辩,没有言语的禁忌,也可以不考虑华丽的修辞,甚至还可以现身说法;尤其是胜负不再由专家说了算,裁决权在场下观众,有多少人实实在在转变了立场才是定夺的标准。

    关于《奇葩说》为何成功,新锐作家何天平有着极为恰切的点评:面对以“90后”“00后”为主的目标受众,在奇葩辩手、犀利命题与先锋言论的共同作用下,这一节目不仅使得辩论从刻板严肃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化的释放,也搭建起现下年轻人对这个时代畅所欲言的平台,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群体话语体系的全面颠覆。

    诚如作为推手及主持人的马东所说,《奇葩说》在本质上除了是一档娱乐节目之外,还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它能够站在媒体的角度,在对受众群严密的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节目的形态和辩论的形制,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辩论的色彩,反沉闷,反沉稳,反沉重。同时,马东的解释也恰如其分:“这个节目的核心价值观,是试图找到当下‘90后’最直接、最真实的一种表达方式。”

    与传统电视节目不同,《奇葩说》作为纯网节目的独特气质与生俱来又卓尔不凡。难怪有节目评论人如此总结节目:《奇葩说》看似用正统的辩论形式和戏谑的说话内容,将网友引入有关伦理、秩序的核心命旨之中,这不仅是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00后”们拒绝虚妄、拒绝说教的独特的话语风格,总会在嬉笑怒骂中几度陷入沉默,而这种沉默恰是年轻人希望向社会发声,是给人思索的宝贵空白。

    此前,《人民日报》在一篇赞扬节目的文章中,引述了主持人马东对于节目的愿景:“希望这档节目通过节目传达年轻人的语言方式、内心世界和价值主张,并通过娱乐的形式来传递价值、沉淀文化。”诚然,《奇葩说》很乐于以真实谐趣的表达呈现对所处世界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一片混沌中反而引发人们内心涌动的思索,实现正能量的教化意义。《奇葩说》的火爆,也给媒体人提供了不少转型的思路。对于网站来说,从一开始的自制剧,到如今在自制综艺上寻求突破,它们正在不断探寻新的市场。而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学会从“拼颜值”到“拼智慧”,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