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陈沫的“中国好人”之路
五旬警察19年践诺照顾服刑人员母亲,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从1992年到2011年,陈沫一直在照顾服刑人员张某的母亲,直到有一天,他们以“母子”相称。
晚上10点钟之前审讯完嫌疑犯,凌晨2点依然在看卷宗,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预审大队民警陈沫这20多年来的一种工作常态。
而在陈沫的办公桌上,更是永远堆放着看不完的卷宗材料。对于他来说,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通过大量地阅读与案子相关的书面材料,将案子“吃透”了,才能“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虽然在此之前,陈沫就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6次,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公安局第一届“首都人民警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但直到2015年6月,陈沫上了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榜”,大多数人才知道,为了一句承诺,陈沫默默地做了19年的“儿子”。
得知自己被评为“中国好人”,陈沫很是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认为应该做的。被誉为“中国好人”后,周围的同事在他面前谈起这件事,陈沫有些拘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好人嘛。”
主办方给出陈沫上榜的理由是,“五旬警察19年践诺照顾服刑人员母亲,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
从1992年到2011年,陈沫一直在照顾服刑人员张某的母亲,直到有一天,他们以“母子”相称。
而这仅仅是人们认识陈沫的一个缩影。
“半路出家”的预审民警
从警之前,陈沫曾是北京市朝阳区供销社的一名员工,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警察事业特别崇尚,这个愿望终于在1989年得以实现,当年他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民警。
1990年,陈沫正式被分配到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派出所,这是他警察生涯起步的地方。在这里,由于他年轻肯干,对街坊群众又热情,如今不少老街坊还记得他。
同时,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有案情往往冲锋在最前面,当时也被同事冠以“不怕死”的称号。
在朝阳区酒仙桥派出所的4年光阴,给陈沫留下不少深刻的印象。陈沫记得,那时候枪支管理严格,并不是所有民警都配枪,如果不是重大案子,很少会出现开枪的情况。
有一次,一个工厂的工人因为和领导发生冲突,于是到他当警察的舅舅家把枪带了出来,得知情况后,为了控制事态的发展,陈沫和同事立刻到这名工人租住的地方实行抓捕行动,陈沫第一个徒手冲进去控制住了当事人。
他称,当时在抓捕行动中确实缺乏抓捕方案和风险评估,确实有点鲁莽行事。但那个时候,很少听到枪声,他甚至不相信对方会开枪,虽然存在这种可能,“如果事情发生在当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陈沫感慨。
1994年,陈沫调到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预审大队,从一名书记员到预审员,20多年来,陈沫一直从事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工作,自身也实现了外行向专家的角色转变。
公安机关预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非常强的部门,虽不在一线,但这个部门也是每天和犯罪行为作斗争。刚调到预审大队的时候,对于陈沫这个“外行人”来说,他并不习惯,“因为专业性很强,对证据链的分析需要很深厚的法律知识,审讯则需要很多心理知识。”陈沫说。
为了更快地适应工作,他只能通过集中学习,大量地补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通过两年书记员的生涯,陈沫终于当上了正式的预审员,“我们都是从书记员开始的,这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陈沫说。
如今,52岁的陈沫已经多了许多白发,为了显得年轻,他将自己的头发剪得短短的,在他的记忆里,白头发是在半年的时间里突然多起来的,“预审工作就是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同时,脑力工作的强度也非常大。”陈沫说。
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预审民警与之角力的是一场心理战。
长期在一线与犯罪嫌疑人做斗争的陈沫,如今,能够通过犯罪嫌疑人一个动作来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业务上的能力也难免带进生活中,以至于和家人交流时,陈沫会很敏感地觉察到大家的心理变化。
虽然,陈沫称自己并不喜欢将工作的角色带进生活,但又很难彻底将两者完全划分开,以至于即使回家躺在床上,常常琢磨的还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所说的话,“希望从中找到破绽,想着想着就失眠了,但长期这样,对生活也有影响。”陈沫指着自己的白头发说。
热心肠带来的意外荣誉
在生活中,个子一米七的陈沫留给同事以及街坊邻居的印象是热心肠,“老陈不管谁家有事,他都尽自己的能力去帮上一把。”陈沫的多名同事都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陈沫的同事王警官告诉记者,陈沫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不管多晚,谁家有困难,一个电话陈沫准能赶来。
正因为这样,不管是同事还是亲戚朋友,遇到需要帮忙的情况,都会下意识地想到陈沫,而他也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
王警官介绍,曾经有一位同事的妻子因为肚子疼多次到医院治疗依然没有效果,一天夜里,同事的妻子肚子疼得难受,就给陈沫打了一个电话,听完同事的陈述,陈沫想起自己曾经在北京酒仙桥派出所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医院院长,于是连夜拨通了他的电话,这位院长在询问一些病情之后,建议病人马上住院。
陈沫和同事连夜将病人送到医院后,检查确认是盲肠出现问题需要马上动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当值班医生告知“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时,他们还是吸了一口冷气,同事和妻子对陈沫更是十分感激。
对于街坊邻居,陈沫同样热心。
1992年底,张某因涉嫌一起特大入室抢劫盗窃案锒铛入狱,爱子心切的张母一下子崩溃了。
由于儿子犯事,不管是邻居和亲戚朋友都对张母“另眼相看”,为了能让这个家庭重燃对生活的希望,陈沫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张母的“儿子”,直到2011年张某被假释出狱,陈沫才淡出“儿子”的角色。
陈沫因此在2015年6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对于这一荣誉,陈沫称自己信奉的就是“奉献”这两个字,在他的眼中,世上只有这两个字才是不需要回报的,而对于自己上了中国好人榜更是想不到。
19年践行源于一句承诺
2015年,陈沫的母亲去世,在悲伤之余他想到了一个人,就是曾经自己一直照顾的“张母”,“我的母亲现在也不在了,我把她一直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陈沫回忆道。
而这都源于20年前的一句话,以及曾经19年默默地付出。
1990年,陈沫被分配到朝阳区酒仙桥派出所后,主要从事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在侦破案件走访群众的过程中,认识了社会青年张某,“那时候警民关系很融洽,大家都打在一块。”
陈沫介绍,当时的朝阳区酒仙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地带,人员复杂,经常出现一些盗窃情况,侦破案件常常需要依靠群众,而张某也租住在这里,“谁家被盗窃了,我们常常能从他那里问到一些线索。”陈沫说,就这样认识了26岁的张某,那时,张某的父亲已经去世,只有一个50多岁的老母亲。
1992年,张某因为盗窃被判刑,张母因悲伤过度,几次在派出所晕倒,并称自己不想活了。派出所担心张母出意外,于是派陈沫去做张母的思想工作。
那段时间,陈沫几乎每天都往张母家跑,给她做思想工作,在一次安慰张母时说了一句话,“家里有我呢,以后有什么事找我。”
这一句话,让张母一愣,她并不相信。后来,张母发现陈沫有事没事都会到家里看看,看家里缺什么都会给她买点儿,逢年过节更是先到她家陪她吃个饭,才回家和家里人过节。
平时,张母家里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陈沫都会及时赶来帮忙。张母被陈沫感动了,从此,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而在张某出狱前的那19年里,不管是春节还是中秋节,陈沫过的都是“双节”,“我都是先到她(张母)家,然后才回家陪自己的父母。”陈沫告诉记者,即使现在逢年过节也会去看张母,只不过少了,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张母将更多的依赖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让张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
除此之外,这19年来,陈沫经常陪张母去医院看病、陪张母去监狱探望儿子,并鼓励在狱中服刑的张某好好改造,早日获取自由。
由于刑期漫长,张某思想难免会有波动,陈沫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到监狱和他“唠叨”几句,鼓励他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2011年,张某获得假释,陈沫开车带着张母早早地到监狱接他。由于张某并不知道陈沫要来接他,看到陈沫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陈沫回忆,当时的张某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虽然年纪和他一样,已经50多岁了。
张某出狱后,为了让他尽快适应社会,陈沫也给了他很多帮助。张某出狱不久就拿到了驾照,并做起了小生意,“我和他有个约定,做事情前必须找我商量,决不能再做那些混事了。”
在这付出的过程中,陈沫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感动。令陈沫最感动的是,这一路走过来,张母也逐渐把自己看做自家的孩子一样。
在儿子服刑的那段时间里,张母也会经常去看陈沫,“我上班的时候,有时她会来看看我,看到我后她会很高兴,我看到一个老太太跑来看我,我也挺感动的。”
张母还给陈沫做了一床被子,这令他感动了许久,如今,那床被子陈沫依然保留着,“这床被子耐用,很暖和。”陈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