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洋的漫漫寻子路
从为自己找孩子,到去解救全国的被拐儿童,孙海洋倾其所有,而又心力交瘁。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独自搜集了4000多名被拐儿童的信息,即使明知不是儿子,他都会日夜兼程地前去解救。
8年前,孙海洋从湖北老家去深圳卖包子的第7天,4岁儿子孙卓就在他打盹时被拐走。此后,他放下一切,踏上寻子之路。虽然幸运之神一直没有光顾他的家门,现在作为全国寻子联盟的牵头人,孙海洋依然全身心投入在寻子和帮人寻子的路上。
来深圳第七天丢了儿子
电影《亲爱的》中,韩德忠帮田文军找回儿子的场面让人热泪盈眶。现实中,韩德忠的人物原型孙海洋同样是一位丢失孩子的打拐志愿者。
两年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第一次见到孙海洋时,他和另一位丢失孩子的父亲伍兴虎来北京参加一场网络寻子公益活动。当时,孙海洋举着孙卓的大头照讲述这些年的寻子故事,眼睛里满是泪水,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8年来,孙海洋没有放掉任何一次找寻孩子的机会。2014年9月25日,以他寻子故事为原型的电影《亲爱的》热映,使他再一次相信儿子能找回来。
他的微博至今置顶着一条悬赏20万元的寻子信息,“只要人贩子和买家提前提供线索,绝不追究责任,并根据孩子的意愿去留。”他表示。
今年41岁的孙海洋,是湖北监利县红城乡的一名农民,因为贫穷,15岁到武汉打工,上世纪90年代初,靠经营包子铺成了年轻的万元户。如今,为了找寻儿子靠打零工生活,并非电影里的富豪。
2007年,儿子4岁,孙海洋也攒了几十万元的本钱,怀揣梦想来到了深圳。“我想让儿子生活在大城市,接受好的教育。”他说。
当年的10月9日,他在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的天津包子铺开业,孙卓就在包子铺隔壁的幼儿园上学。他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打了个盹,儿子就在他们到达深圳的第7天被人拐走。
失子的打击让他无心经营,原本生意火爆的包子铺,3年后关门。他恳求房东,保留“悬赏20万元寻子店”招牌,至今,这块牌子仍挂在街头。
孙海洋记得,那天晚上7点多,孩子像往常一样在门口玩,快收摊时他发现孩子不见了。旁边修鞋的师傅说,看到一个40多岁的男人给孩子买了玩具和吃的,带着孩子走了。
孙海洋立即报警,但当时警方表示,人员只有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当晚,他从那家超市调出该男子给孩子买东西的监控录像。警方开始侦查时,男子早已没了踪影。
从此,他每天走街串巷找孩子,身上背一个大包,包里装满“寻人启事”,走到哪儿贴到哪儿。为找回孩子,小学还没毕业的他学会了电脑打字,开通了QQ、微博和网络论坛,每天发布寻子故事。
眼看找回孩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别人劝他再生一个,他一听这话就恼火。他坚信孩子还活着,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找到。但他不明白,为什么有监控录像还找不到孩子?
“我把人贩子的视频放到网上,就是希望好心人帮我找到他。”他说。
因为儿子丢失,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靠药物维持。夫妻二人经常吵架,妻子甚至持刀求死。“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家快完了。”两年前,苦寻无果的孙海洋放弃了不再要孩子的想法,重新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孙辉,谐音“孙回”。
他总是梦见儿子就在福建、山东、河南的某个角落。
在孙海洋看来,只有举报的人越来越多,他才有希望找到儿子。
全国寻子联盟牵头人
8年来,孙海洋每天都在打印寻人启事,深圳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他张贴的寻子海报。有一次,他在宝安区贴完告示往回走时,看到一名男子帮他把掉落的告示重新贴了回去,原来,这名男子的孩子也被拐走。由此,孙海洋开始认识与他有同样遭遇的人。
原来还有这么多家长丢失了孩子,他根据线索寻找这些同命人。他想,只要抓住一个人贩子,兴许就有线索能找到孙卓。
从为自己找孩子,到去解救全国的被拐儿童,孙海洋倾其所有,而又心力交瘁,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独自搜集了4000多名被拐儿童的信息,即使明知不是儿子孙卓,他都会日夜兼程地前去解救。
为了找回儿子,他利用QQ群,建立了全国寻子联盟。但8年来,这4000多个被拐的孩子中,找回来的不到10人。
经过3年努力,孙海洋帮老乡彭高峰找回了儿子。
“别人家的孩子找回来后,就能够给我一些希望,证明孩子是可以找回来的。如果到现在一个孩子都没找回来,那我也彻底失去希望了,我从未对找到儿子失去信心。”孙海洋说。
事实上,在送彭高峰的儿子回老家的当天,孙海洋面对记者镜头当场大哭。无助,煎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说,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就是家长们的真实心态,看到卡车上两个蠕动的麻袋,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就疯狂地截下卡车解救孩子,但其实,很多家长的孩子都已经丢失好多年了,不可能再装在麻袋里。
每年孙卓的生日,一家人都知道,但谁也不说话,气氛像凝固了一样;每年10月9日,孙卓被拐的日子,家里气氛同样如此。
在孙海洋看来,仿佛除了孩子,其他都与自己无关。
这些失踪孩子的家长也会不定期聚会。每到一个特殊的日子,比如每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每一年的5月25日国际失踪儿童日,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组织,就会聚在一起。这些被拐儿童的家长,绝大多数是打工的,孩子有很多是在城中村被拐走的。
现在,家长找孩子会通过孙海洋组成的寻子联盟,节约很多成本。以前,他陪别人亲自去找孩子,一年最多时跑了13个省份,现在有线索要落实,他就直接给家长打电话,不行的话就向一些打拐公益组织求援,请他们派志愿者过去调查。
虽然倾心助力家长寻子,但孙海洋的心里还满是孙卓的影子。每当逢年过节,看着小儿子吃上了一顿美味的年夜饭,他就禁不住想,孙卓现在吃年夜饭了吗?日子过得好吗?看到别人的阳台晾着4岁孩子的衣服,他也会想起孙卓。
有时候他甚至想,如果能有一场疾病,把自己一下子击垮,也是好的。
不愿做职业打拐者
打拐要发现可靠线索,还是要靠线人举报。作为寻子联盟的牵头人,孙海洋表示,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回老家后,发现邻居突然有了一个陌生的孩子,这些人通常就会把这家人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发给他,他再确认这个孩子是不是拐来的。随后,孙海洋会去当地报警,让警察带着他一起去这户人家,把孩子解救出来,最后去做DNA采集,因为现在很多被拐孩子的父母的DNA都已经入库。
“这些被拐的孩子绝大多数被卖到了福建、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只有靠当地人举报。”他说。
在河南一个贫困村落,孙海洋曾从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找回了一个男孩,她以种地为生,丈夫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家中的土坯房像是能被风吹倒一样,她似乎连自己也养不活。几年前,这个妇女的独子遭遇车祸去世,亲戚们看到这家人可怜,就集资了3万元给这个家庭,为他们买了一个男孩。
为了寻子和帮别人寻子,包子铺关门后,孙海洋就开出租车赚些钱,有时候承包一些出租屋的装修,长期稳定的工作他做不了,因为要花时间去找孩子,他相信有找回孩子的这一天。
然而,绝大多数骗子都会告诉孙海洋,孩子就在他们手上,但无一例外都要他把钱先打到账上。而当他询问这些人有关孙卓体貌特征或人贩子的穿着等问题时,他们很快就露馅了。“最多的一天,我曾接到40多个骗子的电话,但我真的不恨这些骗子,反而很欣慰,因为这证明我的寻子悬赏的广告效果很好。”他说。
前调查记者邓飞记得,第一次走进孙海洋的租住房,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寻人启事,到处都是人贩子的照片,还有两位憔悴的老人。邓飞教孙海洋用微博把孩子被拐一事公布出去,让热心人给他提供线索。
孙海洋寻子8年,见证了民间力量聚拢起来与公安机关合力打拐的过程。
8年里,孙海洋寻子走遍大半个中国,参与寻找和解救了15名被拐卖儿童。
这些孩子都很难找到父母。“买家承认是买的,交给警方,但找不到父母。”孙海洋表示,不少被拐卖儿童来自贫困地区,丢失后,父母因为地域偏远和家境贫寒,不能去给孩子做DNA入库,导致查找困难。
找到越来越多的被拐孩子后,有很多人愿意出钱,让孙海洋做一个职业打拐者,但他却不愿迈出这一步。“这样就回不了头了,我只想快些找回孙卓,带着他回老家,过安静的日子。”孙海洋说。
彭高峰一家团聚,无疑是幸运的。而孙海洋依旧在漫漫的寻子路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