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文物重见天日
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进行,这艘在海水中沉睡了120余年的战舰的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和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出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10月4日,考古人员在沉船中除了发现大量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骸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
负责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的丹东港集团一位负责人说,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是存在沉船。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打捞当年沉船也是丹东人多年的心愿,丹东港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
2014年,考古人员在水下打捞起这艘沉船的第一块残片,让这艘沉船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残片上面的双排大型铆钉孔清晰可见,根据锻造的分层特点,初步断定这艘沉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块残片的发现使认定沉船身份和价值的工作朝前迈了一大步。初步探明,这艘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诸多文物相继被打捞出水,再现了当年致远舰的英勇悲壮。(本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