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成治安防控“法宝”

    在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指出,创新是公共安全工作永恒的动力。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无疑是增强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增强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前预判公共安全隐患,多渠道化解公共安全危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安全防护。

“互联网+”时代

出租车管理数据化

  2013年以来,各种手机打车软件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普及,仅仅几个月时间,被称为“专车”的网络预约车辆分割了出租车行业一大块“奶酪”。20151月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事件,有的城市出租车司机甚至采取罢运、打砸专车等方式向政府施压,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

  出租车这一传统行业,已经不可调头地驶向“互联网+”时代。经过多年公司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改造,上海市出租车行业已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自2006年开始,政府一直强制下调出租汽车承包租金,行业利益分配格局基本平衡。

  近几个月来,由于网络约车的冲击,上海部分在岗驾驶员收入下降,产生了不稳定情绪。今年7月,700余辆出租车停在其所在公司院内,用停运表示抗议。上海交通管理部门迅速反应,首先表明态度,部分网络平台接入的大量非营运车辆从事网约车服务属于非法营运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并予以打击。

  同时,上海交通管理部门联合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平台共同参与,搭建了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既是对出租汽车企业电调平台的升级,也实现了对第三方软件的有效监督,为接下来网约车的规范管理做好准备。

  此外,该平台规范了软件平台的信息发布模式,有效控制了手机叫车信息发布范围,对载客车辆停止发送预约信息,避免驾驶员开车营运的同时继续接受订单信息,以保障运营安全水平。

  对于网约车这种新业态的“野蛮生长”,上海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必须进行数量管控。“‘互联网+’是一个方向,我们对于“滴滴打车”的态度是鼓励创新、依法合规,但要有数量调控,不能无限制发展。”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说。

  贵阳市非法营运“黑车”的问题由来已久。“黑车”年年打,却始终打不“准”。由于一直摸不清城市出租汽车运力的真实需求,这个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012年至2013年之间,随着贵阳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交通管理也引进了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在应用模块开发时,交警部门设计了黑车大数据分析平台。该平台将路面卡口探头沉淀的60余万条数据代入多个比对模型反复训练,短时间内便筛选出8000余辆“黑车”名单,为精准查处提供了依据。

  与交管部门黑车大数据分析平台同时研发建设的是运输管理部门的出租汽车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出租车上安装电子上岗证,电子上岗证将车辆每次打表的运营里程、运营收入、行驶轨迹等信息反馈给管理后台,这些数据信息能够精准地提供整个贵阳市出租车行业里程利用率、驾驶员收入水平以及市民出行习惯等方面的分析结果。

  这两个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让政府相关部门从过去单纯的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迈进。

大数据成治安防控“法宝”

  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法宝”。上海公安部门加强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已存储公安业务信息和社会信息270亿条,并对相关业务系统改造升级,实现海量信息的碰撞比对和关联分析。以交通管理为例,遍布全市的“车辆牌照识别系统”日均采集信息940余万条,通过综合分析,为重大安保活动交通管制和提高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近年来,江苏省按照“防控区域城乡覆盖、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技术融合应用、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质态全面优化”的要求,以技防城建设为载体,以技防乡镇、技防小区、技防单位、技防入户为基础,大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技防模式。全省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有本地特色的技防模式。南京市“天网(3654)工程”、连云港市“环省电子监控圈”、无锡市“物联网应用”,昆山市和宜兴市启动“户村接警”“联网报警”等技防入户建设。

  寄递、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影响公共安全新的风险点。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和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完善禁寄物品名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利用寄递、物流渠道实施违法犯罪。

  广东借助民智民力打造社会面治安防控“茂南模式”,借力“平安家居”建设监控天网,按照群众自愿参加、市场运营的模式,打造不留盲点的视频监控网,以最低成本编织起不留盲点、不留死角的技防网络。

  茂南区建立全民参与的情报资讯网。开通多渠道举报平台,组建网络问政平台群,使群众成为公安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开创“全民警务”的新型警务模式。另外,还利用互联网多元信息平台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微博、微信、QQ、网络论坛以及手机短信等多渠道举报系统,打造“博、网、报”互动的网络问政和舆情引导宣传平台,把网络社交工具变成警务利器。建立合成作战中心,整合发展数据情报,促进“人防网”“技防网”“情资网”“法援网”四网融合,形成“以情报为主导、多警种整体联动”的合成作战模式。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切实维护网上治安秩序,从今年6月起,全国已有两批共189个地方公安机关网警巡查执法账号集中上线,全力打造清朗的网上空间。

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为基础、以社会化为方向,着力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系统、四个支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坚持“不交换数据就交换干部”,坚决打破信息壁垒,强力推进信息共享。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语音技术,加强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积极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居民自治;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立体化,提高政府决策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9+X”数据标准,开展综治业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把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平安武汉建设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综合施策,织密以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的“天网”,做强依托网格化管理的“地网”,筑牢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光网”,三网合控,构筑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武汉充分整合市区两级政府、各级公安部门、社会单位之间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图像整合共享的数字化联网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全市域、重点部位无缝监控。另外,研发人像识别比对、“车联网”、系列案件时空关联分析等重点项目,不断拓展“天网”的实战功能。此外,以社会管理服务责任网格为基准,将全市治安巡逻防控网、武装应急处置网、群防群治守护网、城市综合管理网充分融合,全面落实网格化巡防力量、内部安全防范机制、属地或部门管理责任制等系统治理手段,动员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形成“点”(查控点)、“线”(巡逻线)、“面”(防控区)相互交织、各有侧重的立体化防控网络。并依托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用“大数据”提升治安防控体系效能。

  武汉还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建立网上网下联动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依法坚决打击各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浙江则推进“两网融合”,探索构建“互联网+枫桥经验”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和维护平安稳定的能力。一方面构建全省“一张网”的网格体系;另一方面,推广应用先进采集工具,网格员利用“平安通”随访随录、即拍即传,做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信息实时采集、动态录入;群众可通过微信及时上报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