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筑起百姓“平安网”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五张网”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安全防护。
今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方位提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这标志着,中央关于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大部署进一步落到实处。
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按照相关部署,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五张网”建设,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安全防护。
夯实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网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在专业救援力量还未到达之前,当地群众就通过拨打一个特殊的号码“6995”开展自救。云南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设“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把治安防控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干部群众,构建起众人关心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管控难度大,加之辖区94%以上是山区、半山区,广大农村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个体力量薄弱,而且基层警力普遍不足,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出警时间较长,群众极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此,将村民、治安中心户长、网格员、村社干部、片区民警等人员的手机号码编组绑定,群众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拨打“6995”,就可语音同步呼叫群组成员、信息同步发送群组手机,实现“一呼九应”和互帮互助。此外,还健全了“6995”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协调联动、走访巡查、民情恳谈、信息报送、分析研判、首问责任、经费保障、教育培训、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10项机制,实现“6995”与网格有效对接,“6995”平台的海量信息充分流转,各类事项的分析研判、分类交办和办理反馈及时,确保矛盾纠纷和不和谐因素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另外,网格员通过“6995”随时随地与网格内的治安中心户长联系,掌握网格内治安状况;中心户长组织所负责的10户至20户群众搞好治安巡逻防控;每个中心户长之间也随时保持联系,密切网格内群组间的治安联防联控;当群众遇到入室盗窃、抢劫抢夺等不法侵害时,直接拨打“6995”,民警接到报警电话后迅速出警,附近群众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形成“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的治安防控体系,筑牢基层治安防控网络。
目前,云南参与“6995”用户达851万户。一年时间,群众拨打“6995”达22.3万余次,有效预防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6995”被群众称之为“云南综治110”。
2013年,成都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居住安全感问题,将“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整治纳入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对“三无”院落安防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同步推进,配套完善老旧院落的安防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治安防范能力。同时,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相结合,搭建居民自我服务多功能平台,为院落居民提供意见收集、养老助残、纠纷调解、社会治安、学生辅导、医疗健康、心理咨询等便民服务,实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强化服务,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目前,成都市70%的老旧院落综合改造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从今年开始,在建立141个巡逻网格、58个治安检查站基础上,陕西西安街头又多了68个警务站。警务站启动3个月,西安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6%,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涉车类盗窃、盗窃电动自行车等案件均大幅下降。
基础性机制是打防管控一体化的基本保障。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实战指挥机制,加强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扁平化指挥处置体系。同时,各地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
把矛盾纳入法治解决渠道
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的收案同比增长了一倍。案件的增长虽然给法官们的工作增加了新的压力,但把各类社会矛盾更多地有序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这是社会和法治的重大进步。大连开发区法院依托诉调对接中心,设立10个专业化的品牌调解室,并选派5名庭长对诉前调解进行全程指导。调解不成的,直接由指导法官负责审判。诉前调解中,法官助理和调解员通过组织证据交换、诉前鉴定、无争议事实确认,为审判做好基础性准备,实现了从诉调对接到诉调联动的升级。一年来,诉调对接中心用全院8%的审判资源,成功分流了48.77%的民商事案件,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问题。
对符合条件的刑事案件,积极引导促成刑事和解,并将和解情况作为认定被告人认罪认罚的重要情节,依法从宽处罚。一年来,全院仅用1名法官就完成了254件刑事速裁和简易案件的审理,占刑案总数的51.48%。
以法治促善治,一些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11年,江西奉新县针对当时资源权属纠纷多发、特定群体利益诉求升级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将社会矛盾化解纳入法治轨道。2013年,全县依法化解各类矛盾332件,化解成功率达97%,实现了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械斗为“零”的目标。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湖南省将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实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规划,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落实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免费住院治疗措施,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发生。长沙市还推行会所模式,成立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所——“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此外,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2015年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方案》,将社区矫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先行试点项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技能培训、社区服务、帮困扶助等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面推进社区矫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湖南省把社区矫正场所建设纳入2015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将建设社区矫正中心50个。
另外,山西在全国首创集电话热线、短信平台、3G手机版网站、互联网门户网站四维一体的公安便民服务在线平台。网站采取互联网、公安网双网运行模式,实现户政、出入境、交警、治安、技防、网警、禁毒等228项公安业务进行在线咨询、网上预约、在线申办,办理结果通过互联网发布、短信平台向群众进行反馈,在及时接受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查证案件举报线索、监督评判治安防范、通告治安警情、传播治安防范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共办结各类业务100640件,回复咨询求助134806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9.1%。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注重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农村警务新模式
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同时又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违法犯罪高发、治安问题复杂的时期,只有动员和组织社会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防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青海积极构建村警服务管理新模式。青海海北州214个行政村聘用214名不脱产农牧民作为村警,协助公安机关维护本村社会治安,接受基层派出所管理,协助基层派出所和司法所做好本村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同时,青海制定《海北州村警管理办法》,在村警招聘选用和队伍管理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明确村警选聘条件、选聘程序以及考评制度,对村警实施动态管理,严把“进口”,敞开“出口”。加强村警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村警队伍的实际价值。村警队伍建立后,综治维稳工作触角延伸到村社,也打通综治维稳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村警队伍建立至今,共提供各类信息1719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11起;登记出租房屋信息2073条;登记流动人口2759人;开展法制宣传892次。
广西天峨县通过开展符合农村实际的“3456”社会治安防控模式,把一个治安混乱的库区移民县建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排名全区前三名并获得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县称号。
广西天峨县,位于黔桂两省交界,总人口17.3万,拥有14个民族。天峨自古生态和谐、物产丰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但是,近10年,天峨县从一个基层组织涣散、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社会治安混乱地区转变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县。这种变化起源于云榜村警务室的成立。
2006年,云榜村警务室由城关派出所指定专人担任驻村民警,警务室配备了专业齐全的巡防装备,依靠党员、村组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组建了集人民调解、治安信息收集、法制宣传、交通安全、义务消防和抢险救灾等六大职能为一体的专业、多功能巡防队伍,简称“六大员”。
“六大员”生活在群众之中,一旦发生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向驻村民警报告,为公安机关进行决策和有效组织赢得了时间。此外,建立“一村一警”工作机制,村警带领“六大员”开展治安治理工作,形成了派出所与警务室联防、警务室组织“六大员”联防、“六大员”带领警务联络点联防、警务联络点发动治安中心户联防、治安中心户带动党员群众联防的“五级联防”体系。这就是天峨社会治安管理的第二道防火墙。
两道防火墙,让天峨县的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质的转变。2011年以来,天峨县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11年937件下降到2014年362件,治安案件从2011年的1137起下降到2014年的796起。全县94个行政村有34个无治安案件发生,54个无刑事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