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
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中国、波黑、丹麦联合制作,灵感来源于同名电影的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2015年9月11日至9月20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上演。
1973年,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给中国人带来强烈震撼,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今年,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9月11日至9月20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震撼上演。
该剧不是对电影故事的再现,而是深入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什么,战争的真实面目是什么,纪念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通过一个酒会、一次聚会、一场演出,演绎出一场由同名电影引发的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战争。
编剧喻荣军表示:“这是我写的第60个剧本,同时也是最艰难的一个。此前我一共写了3个版本,但都不太满意,不断推翻重来,终于完成了排练稿,但可能还不是最后一稿,还要和导演沟通之后还得改!这次创作有别于以往的排练,是类似于工作坊的形式,编剧会参与到之后的创作中,可能最终的呈现不会按我之前的设计进行,但这部剧的魅力也在于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每一部戏都是一个新的冒险,戏剧必须有意义,要不断创新,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我们的戏剧太需要改变和创新了,因为固封太久。”
喻荣军说:“新的观众需要更多的引领。剧场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地方,我想通过这部戏来讨论战争。如果瓦尔特活到现在看到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他会怎么想?这会是一个具有荒诞意味的戏,反映的却是我们社会的真实,也会出现一个荒诞的结局。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平。法西斯有什么特质?我们要提高警惕当代社会里各种变相的法西斯行为。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战争是生物的本性之一,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个人之间,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目的是如何让战争不再发生!我们无需美化战争,战争如果不残酷的话,我们都会爱上战争。”
该剧特邀到了波黑著名导演哈里斯·帕索维克执导。哈里斯是东南欧戏剧界导演的领军人物,萨拉热窝东西方中心艺术总监。前南斯拉夫时期,他在前南斯拉夫最重要的几个剧院里进行导演工作,并且参与了无数的国际艺术节,取得巨大的成功。当萨拉热窝处于被包围困境时,他在萨拉热窝筹划MES国际戏剧节,他组织了第一次萨拉热窝电影节“超越世界的尽头”。战后,他导演了许多纪录片,并在世界各地播放。
作为一个亲历了战争之痛,用戏剧、影视反思战争,目前依然生活在萨拉热窝的导演艺术家,哈里斯表达了他对战争、对反法西斯的看法:“反法西斯不仅是一个理念,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关乎我们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和世界相处。我们对他人的暴力其实由来已久,人类其实是很糟糕的物种,我们声称我们是宇宙中进化最先进的物种,然而没有一种物种像我们这样残杀同类,甚至包括婴孩。在整个20世纪,没有一天是没有战争的,共有1.8亿的同胞遭到屠杀,大量的人受伤,这非常可怕,也证明了人是有能力变成屠杀者的。在我和我的团队讨论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这和当今生活有什么关系’。南京大屠杀是历史很疼痛的一段,我也认为是这样,就像欧洲二战战场也是很遥远沉重的一段历史。”
哈里斯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战争非常遥远,我觉得在我的时代发生这种事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一夜之间,邻居就开始攻击我们了,甚至医院里医生强奸护士,同一幢公寓里8楼的杀了3楼的……事情突然发生,我的国家突然被攻击。萨拉热窝约50万人,也算是个小上海了,4年内超过1700万人被杀。一个在萨拉热窝旁边的小镇,几天内,8000人被杀光,忽然,我就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观众不光是对历史,而是从人性的方面去感受。战争不光是历史,还是我们身边的现实。这就是为什么反法西斯不光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就职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本版图片为该剧剧照,由剧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