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上海经验
打好“预防针”提高“免疫力”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基层政权和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在社区检察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加强社区检察工作,要有效打好“预防针”,提高基层防腐“免疫力”。
9月17日上午,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基层干部法治廉政教育馆里座无虚席,微电影《较量》正在播放。
一张圆桌,几盘硬菜,包厢内烟雾缭绕,一个个装有钞票的“信封”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选举前夜,共产党员骆仙仁,为谋求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使出了浑身解数。与之相反,该村老支部书记,一如往常,忙完了村委会工作后,赶往困难家庭走访。
这部影片,青浦区检察院社区检察科科长沈琳梅已看了不下20遍。她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介绍,今年开春,赶在村居基层换届选举之前,青浦区检察院组织当地文艺爱好者创作的微电影《较量》,便已经在全区11个街镇285个村居放映了上千场,影片中“骆仙仁”因歪门邪道被开除党籍,“老支书”踏实为民成功连任的故事,为干部群众津津乐道。
“村居委干部与社区百姓接触密切,其职务犯罪涉及民生民利。”青浦区检察院检察长徐燕平言辞恳切,他表示巩固基层政权建设,须将村居干部作为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重点对象,避免“小官贪腐”的发生。
徐燕平所说的“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工作,并不是青浦区检察院的“特产”。2014年11月,上海市检察院在社区检察工作推进会上部署了该项工作,此后迅速在上海检察系统内形成共识。
“预防”实现“免疫”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基层政权和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在上述推进会上表示,加强社区检察工作,要有效打好“预防针”,提高基层防腐“免疫力”。
为谁打“预防针”,才能提高基层防腐“免疫力”?
上海社区检察部门瞅准了四类人群:街镇公务人员;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督管理所、土地所、财政所等);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村居委干部、社区服务卫生人员工作人员等)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结合自身实际,各区县随即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工作。
“我们把2009年以来所办理的51件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逐一分析。”奉贤区检察院检察长孙静以及她的团队发现,农村征地拆迁、会所建造、招商引资、镇保农保等领域属于职务犯罪案件高风险领域。而村书记、村主任、村会计(出纳)则是3类重点预防人群。
孙静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村官是基层组织的领导者,一旦基层干部腐败不仅会侵蚀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将蚕食老百姓的利益。
“我们社区检察室要充分发挥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当好老百姓身边的‘防腐医生’,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有别于奉贤紧盯“村官”的做法,虹口区检察院则着力于基层税务工作,通过深入调研,排查出了税收定额核定、发票管理、房产交易审税收税等8个税务岗位重点环节的廉政风险点,结合全国同类型案例制作宣讲课件,以案释法,敲响警钟。
“很显然,我们并非单打独斗。”上海市检察院社区检察指导处副处长顾晓军坦言,在开展社会化预防工作时,市检察院社区处与预防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基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不仅厘清职责分工,明晰了各自重点,还促进了预防资源和渠道的整合优化。除此之外,检察系统还主动与基层党政机关、纪律检查部门联系,拓展合作渠道。
拿徐汇区检察院来说,该院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探索建立了企业负责人培训认证和考评机制,企业负责人经培训后,可颁发由两家单位共同盖章的廉洁诚信经营培训证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是否参加培训纳入对企业的日常监管考核中。
在与顾晓军的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她对各区县院特色了如指掌:金山区院创设了预防咨询谈心的形式,在公务员新上岗和升职的关键时候与他们谈心;静安区院借助自媒体,比如微信平台,将辐射范围扩展到更广泛人群;长宁区院向辖区4000多居民每人赠送一把印有检察室联系电话地址的纸扇,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反映干部履职情况;崇明县院则率先完成了村居委干部宣教的全覆盖……
切忌“一时疏忽”
今年4月份,在观看《青浦村居干部职务犯罪案例选》专题警示教育片后,青浦区一位村干部在自己的廉政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贪污腐败是犯罪,渎职不作为也要受到法律严惩,村级事务千头万绪,切忌“一时疏忽”。
此前,该区有两名村党支部书记因“一时疏忽”导致犯罪。
2010年至2012年,张伟(化名)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受镇农业服务中心委托,履行对该村水稻种植面积的核查职责。
村种稻“大户”是一家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本乡本土熟人熟面,张伟不认为合作社能“捣什么鬼”,在核查该社水稻种植面积时,并未实地测量,仅凭其提交的数据图就签字同意了合作社所提交的3年间水稻种植面积申报。谁知,这家合作社虚报种植面积近900亩,骗取财政水稻种植补贴50多万元。无独有偶,30里以外的另外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几乎因同样的疏忽,造成40余万元财政专业补贴款被骗。两人因此被检察院立案调查。
青浦区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副局长陆晖提到这两个案子时表示,上海市区两级对水稻种植补贴的发放,都有详细规定,但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村干部却放起了水。
“他们认为,我这合作社反正就是集体的,水稻种植补贴是国家的,我将国家的钱放到村集体里,无非就是从大口袋放到小口袋而已,只要不进我自己个人的口袋就没事了。”陆晖话锋一转,“殊不知,国家规定你有这样的职责,而疏于履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就已经构成了犯罪。”
我国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给公共利益或者是国家、个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玩忽职守罪。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据青浦区检察院检察长徐燕平介绍,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明显上升,所谓“小官贪腐”现象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2014年以来,青浦区院共立案查处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23件31人,涉案金额达到2800余万元,其中村居干部7件9人,占立案数30%。
有鉴于此,今年4月,该院联合区纪委启动了村居党支部书记的法治廉政教育培训,每位参训干部均需完成“五个一”,即参观一次法治廉政教育展览,听取一场依法履职教育讲座,观看一部专题警示教育片,阅读一本法治廉政教育读本,完成一次廉政知识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全区285个村居的党支部书记均参加了培训,廉政知识测试通过率达100%。今年6月,村居委换届选举中,青浦区未发现徇私舞弊、拉票贿选等现象。
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成绩,但也存在困难。”工作开展将近一年,其中甘苦上海社区检察人自己知道。
“有哪些难点?”顾晓军自问自答:一是被预防单位和对象对我们工作有顾虑,要么就是怀疑我们的工作目的,认为是为办案去的,要么就是认为我们已经戴了有色眼镜看他们,把他们看成高风险的职务犯罪对象。二是预防对象对传统预防手段没兴趣。三是传统预防手段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
办法总比困难多。上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龚培华鼓励大家群策群力,寻找出一些攻克难点的办法。
“一定要创新宣传手段!”龚培华表示,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借力平台,“就像现在普遍在用的微信,很对群众的胃口,这对开展预防工作就很有帮助。”
他介绍,在全民微信时代,由市检察院社区处牵头,联合宣传部门制作的介绍社会化预防新职能的系列微信在“上海检察”“上海法治声音”等平台发布,覆盖了广泛的人群。除此之外,各区县检察院的微信公众号也在群众中很有影响,“静安检察”“小贤说法”等都颇有人气。
除了创新宣传手段,“传统手段”也不应丢弃。龚培华说,社会化预防工作应该实现“面对面”的预防,社区检察干部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走入村居委,走近基层执法一线。
奉贤区检察院就组建了由院正副检察长、社区检察干警、预防职务犯罪部门专家领导以及团总支青年骨干组成的25人宣讲讲师团,深入全区280个村居进行宣讲。上海全市已向重点人群开展社会化预防宣讲380场覆盖12000余人。
工作要做到实处。龚培华认为“增强针对性,应是重中之重”,对照不同人群可能涉及的岗位廉政风险点,运用典型案例介绍职务犯罪基础知识。与此同时,丰富宣传形式,通过预防咨询谈心的形式消除被预防对象的警戒心和顾虑,让其体会到我们目的是为了增强基层干部的自身廉洁自律能力。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对记者介绍,下一步,全市社区检察部门还将加大社会化预防推进力度,进一步发挥社区检察工作在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至于工作成效如何,基层干部自有体会,让老百姓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