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地下安全

    “向地下要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全国各地不断曝出地下安全问题。而且,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灾害性事故,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地面,这将会给城市运行带来严重的甚至灾难性后果。

 

  

  2015920日,哈尔滨一饭店地下室深夜发生爆炸,饭店的卷帘门和窗户玻璃被崩碎,数台车辆被砸中。

  2015917日,昆明东风东路附近地下水管爆裂,导致该路段大量积水,初步查看水管爆裂原是因为地铁施工导致路面下沉,路面压力超过水管承受范围。

  2015626日,长沙市营盘东路湖南省画院正门口一处地下电缆发生爆炸,沿线数百户商户、居民受影响停电。

  2015519日,青岛市南区一商务酒店的地下室发生液化气爆炸,瞬间惊天巨响,整个地下室被炸没,酒店塌陷,下沉一层,已造成2人死亡十余人受伤。

  ……

  “向地下要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曝出地下管道爆裂、地下存储物爆炸、火灾、治安等安全问题,而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灾害性事故,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地面,将会给城市运转带来严重的,甚至灾难性后果。

地下事故探因

  记者了解到,地下空间的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火灾、水灾、爆炸、中毒、恐怖袭击、治安犯罪、踩踏、施工事故、设施设备事故、地铁运行事故等。

  搜索新闻不难发现,近几年地下安全事故呈高发的趋势,尤其是地下管线事故,一旦发生,便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媒体曾盘点近年发生的地下管线安全事故,4年时间内就发生了24起较大的事故,并导致117人死亡。

  就在不久前的822日,哈尔滨市一处公交站台突然塌陷,出现一个深约2米的大坑,4名等车市民坠入坑里。事后,城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塌陷事故由站台附近供排水地下管道问题引起。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王寅认为,目前国内地下市政设施因为维护不当和管道老化问题,的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大管道的负载变化,以及不及时维护等问题造成破损,可能造成塌方;排水管道内的下水道气体,不仅有毒,同时也存在爆炸的危险;坠井问题等。

  “以供水系统为例,由于我国市政供水系统发展时间短,在设计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市政供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施工规范及其相关技术标准太过追求同国际化相接轨,因而对于很多非传统性供水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缺乏一个全面细致的考虑。”王寅说。

  东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刘松玉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介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有很多种,包括交通、停车场、商业、仓储、物流、综合管廊等很多系统。他认为,从某个方面来说,地下要比地上安全性更高。

  “地下空间的好处有很多,它存在恒温层,能够保证冬暖夏凉,同时地下噪音小,还能节约地上空间。战争年代很多城市都建有防空洞,现在地下防空和地铁工程都是城市的重要的民防体系,这些是地下空间的优势。”刘松玉说。

  刘松玉认为,近些年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很快,尽管从大的方面讲,地下的开发与地上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但是一旦地下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事故,其救援难度往往要高于地上。

  “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中,预防意外的措施都是有的,不论是防火、防水还是防止恐怖事件,都有相对应的措施,理论上安全性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刘松玉说。

  他表示,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能够保障安全问题,从结构来讲,只要按照国家的规划设计标准去做,就不会有大的问题,“有些地方会出现透水、塌方等事故,更多的是源于设计、管理的问题,而不是技术的问题。”

  20127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内,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造成多人伤亡,财产损失严重。近年来,遇到大雨天,各个城市纷纷开启“看海模式”,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颇受诟病。

  在刘松玉看来,这与城市建设规划高度不够有关。首先是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对排水量没有很好地预测,再加上平时管理不到位,疏通不够,就会导致管道透水面积小,排水慢。其次是新的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网络,极端天气增多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排水系统瘫痪。

  

规划应更加合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更适合进行统一的整体性规划。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来说,整体性的规划更加合理有保障。

  20156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8月下旬,南京市规划局网站公布《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成果草案,征询公众意见。从草案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下空间开发的总建筑面积控制在450-480万平方米左右。

  草案公布后,便有媒体报道称“南京江北新区将建造巨型地下城”,引发舆论关注。南京市相关负责人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4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是由该区域内所有地块的地下空间共同构成,并不是一个整体的空间。核心区域内会围绕地铁站点,相对集中开发一些地下空间,最大的约有40万平方米。

  “这个规模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讲,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大小,同时也是非常人性化,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空间。我们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尤其是安全方面,是最基本的要求。”该负责人表示。

  在广州番禺万博商务区的规划中,地下空间的总建筑量约180万平方米,呈十字形,建成后周边8栋高层建筑的地下部分全部互联互通,地下空间达到4层,除了能提供1580个停车位外,餐饮、百货、儿童城商业设施样样齐全。

  据媒体报道称,上海虹桥商务区规划的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1,不仅对街区单体地下空间利用有严格标准,而且各街区间通过20条地下通道以及枢纽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地下通道,将地下空间全部连通。所有地下通道项目建成后,整个地下空间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可与世界闻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媲美。

  刘松玉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各地都在建设新区,在初期规划的时候,就把地下空间规划完备,方便日后的管理和维护。

  “以地下管线为例,老城区地下的排污、通信、燃气等管线各自为政,出了问题后往往不能很快找到具体是哪出了状况,维护非常麻烦。而城市的新区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在建设之初就规划地下综合管廊,把所有的管道集中在一起,集中监测,出了问题可以直接下到管廊中,找出问题解决,安全性要好得多。”刘松玉说。

  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下工程都有监控系统,除了日常的监控外,还有技术的监控,“比如隧道,除了监控隧道中的情况外,还对隧道本身是否裂变等状况有技术监控,全方位保障其安全。”

  

安全需政策保障

  

  记者了解到,国内大部分地区注重地面建筑安全管理较多,而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管理关注不足。

  刘宇辉在其论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中写道:安全管理大多只是顺延管,在安全使用管理上条线分割,缺乏统一协调与科学决策的管理机构,“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形成了诸多安全管理盲区。

  他认为,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意识淡薄,造成安全管理措施难落实。“目前在地下空间开发使用中,有的开发使用者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隐患的存在,在安全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安全设备设施不能按标准安装到位,开发利用者盲目扩大经营规模,随意变更经营业态,造成部分地下空间人员密集、隐患重重,有的地下空间集生产、储存、销售、住宿为一体,安全隐患一触即发。”

  刘松玉认为,我国的地下空间建设,除了管理制度之外,还需要完善的是地下空间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面,“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往往是制定政策者不做管理,管理者又不制定政策,这就造成了管理混乱,工程浪费。”

  1997年,建设部颁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2001112日,建设部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是国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而出台的专门性文件。

  在刘松玉看来,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来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很多地市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应规范,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开发比较晚,很多规范还不太成熟。

  他告诉记者,就地下管廊建设来讲,建设制度不够明确,谁来建设、谁来管理,将来怎么收费,收多少费,都不够明确。产权问题,也不够明确。这都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监管机构不健全、管理边界不清晰、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地下空间的日常管理严重缺位,各种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或整改得不到有效落实。

  “这反映出目前政策和技术还不够匹配。”刘松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