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地下映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上世界的林立高楼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开放的需求,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规划多半还停留在仓储、人防上面。然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以北京为代表的现代化城市已经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

  如今,北京仅在市区就形成了王府井、西单、CBD、中关村等多个地下商业网络集群。参天高楼之下,是与地上同样繁华的地下网络,在地铁线路的连接下,城市地下,俨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不分白昼与黑夜的地下世界。

  作为城市命脉的市政管线也铺设在城市之下,尽管地下管廊技术已经进入中国将近20年时间,但是真正得到合理应用的地方并不在多数。在北京中关村西部的地下环廊,记者看到在车库与地下环廊的上方,密密麻麻排列着各式的管线,他们与车道一同组成了中关村的地下管廊。相比于铺设在城市道路之下的管线,这样开放式的管廊不仅更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同时也方便了维修与未来开发。

  不过,除了用于商业运营的公共地下空间,还有很多曾经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却被以各种形式利用了起来。在北京市的多个小区,记者走进居民楼的地下室,马上就有管理员过来询问:“先生,要租房吗?”

  跟随着管理员走入地下室内部,狭窄、阴暗的人防工程被各种私搭乱建改造着。“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一块电表。经过询问得知,这些电表的安装单位并不是北京市电力公司,而是物业单位自行安装。

  更有一些人防工程的出租屋,简陋得连一扇门都没有,只是用一个帘子遮挡住凹槽位的几平方米,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出租屋。管理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财物安全,每天晚上的时候会将出入口的大门上锁,防止外部人员进入。然而,这种只有单向通道的人防工程一旦发生意外,紧锁的大门也必将成为阻碍逃生的最大障碍。

  繁华的地下商业街、静谧的地下仓库、宽敞的地下管廊、拥挤的地下出租屋,这些一同构成了今天城市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阳光照不到的世界,但愿法治与安全的光芒能照进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