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首虎”落马记

    张育军作为证监会有史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的现任官员,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而是证券反腐大幕的开启。

 

  

  916日,中纪委的一纸通告结束了有关张育军升迁去向的所有悬念。

  在此之前,52岁的张育军担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简称证监会)主席助理、党委委员等职务,在证监会核心领导层中排名第七,被调查之前,作为首席主席助理曾主导股市的救市行动。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统计发现,张育军也是证监会有史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的现任官员。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份以来,媒体对于张育军去向的议论就不曾断绝,究其原因,则涉及到证监会领导层人事格局的变动。

  在证监会另一名主席助理吴利军调离证监会后,今年2月份,赵争平、黄炜出任证监会主席助理,而证监会领导层格局一般情况下是由一名正主席,四名副主席,一名纪委书记,两名主席助理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育军的去向自然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张育军还是证监会副主席的热门人选,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事证券工作20多年的王冲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以张育军的能力,有可能担任证监会副主席一职,但并不排除出任央行副行长的可能性,而证监会和央行领导互调任职也是一种惯例,“比如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是从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职位上调任央行的。”

  如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张育军被调查,证监会领导层的格局得到了恢复。

  在中纪委发布张育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的消息后,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被免职,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央行、外汇局和大型商业银行履职经验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超。

  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近期证监会高层频繁换血,说明证监会高层的反腐正在升级。与此同时,这也是稳定股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张育军被调查的具体原因,业界说法不一,王冲透露,圈内消息在传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任职期间的出现腐败。公开信息显示,张育军曾先后掌舵深交所、上交所12年之久。

证券界“神人”

  张育军被认为是中国为数不多 “真正把证券监管搞懂弄透”的一个人,正因为如此,他开了中国“一人跨两所”之先河,先后掌舵深交所和上交所。

  “这种情况很少见的,这个人在圈内确实很厉害,看问题、分析问题都很准,并且很低调。”曾多次听过张育军讲座的王冲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在圈内,张育军还是公认的学者型官员。

  1963年出生的张育军,于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并于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师从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是证监会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双料博士”。

  另一方面,张育军著述甚多,在证监会体系里并不多见。从1993年到2007年间,张育军先后出版了《美国证券立法与管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投资者保护法研究》等十多部著述。

  “我们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书,观点很新颖,还是值得一读的。”王冲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报道称,张育军在深交所时,有同事称其“霸道贪婪,军阀作风,迟早出事”。此外还有媒体称他“排场大”,有一次跟券商开会的时候都是半躺在椅子上发号施令。

  但在仕途上,张育军却一帆风顺。

  1995年,32岁的张育军调任证监会办公室副主任,5个月后就调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任副总经理,1997年又调任证监会任副秘书长。在证监会任职3年后,2000年张育军再次出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在深交所的8年里,张育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筹建创业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说“认真地研究了创业板基本的市场准则,包括创业板的发行上市准则、信息披露准则、交易准则、投资者的准入等其他准则的研究。”

  2008年,张育军再次调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12年升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后,张育军是证监会唯一一个担任过沪深两个交易所总经理的官员,仕途看涨。一年之后,他还曾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4个月。

  据王冲介绍,由于股市的波动,监管层对张育军分管的工作一直不太满意。

  公开信息显示,张育军在回归证监会之后,为了适应机构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张育军曾要求证监会的监管架构也需要做相应调整,按照功能监管模式重新布局,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水平,但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2015年,中国股市出现大波动,在6月份以来的股市大跌后,作为主导救市行动的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整个救市期间,是露面最为频繁的官员。

  早在4月份,随着股指突破4000点大关,张育军就看到了风险,并逐步收紧了相关业务,在不同场合上,张育军也多次提示过风险。

  但这些警告和提示都在市场狂热状态下被忽略,5月下旬,股指达到5000点高位后,突然出现资金的恐慌性出逃,股指雪崩式下坠。

  期间,张育军多次召集多家券商负责人开会,对维护市场稳定提出意见,并批评券商工作不力,要求券商加大护盘力度。

  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落马引猜测

  在张育军宣布被调查的前一天,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傅明就因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在本轮救市期间,中信证券是救市“国家队”的主力之一。

  张育军和程傅明是同学关系,并有不少的交集,这被认为张育军被调查与程博明有关。

  二者曾同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货币银行学专业研究生,且两人均师从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

  同时,他们同为鸿儒教育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根据鸿儒教育基金会官网上的介绍,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61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发起,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致力于“教育、智库、公益”,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而不久前,张育军在一次会议上就表示,要对“内幕交易”零容忍,他称,内幕交易案件屡打不止,呈现出涉案人员层级高、涉案金额巨大、隐蔽性高等特点,并有“圈子化”“蓄谋化”趋势。

  522日,张育军在银河证券调研时讲话透露:在市场气氛热烈、行情向好的背景下,行业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有抬头的迹象。

  “特别是结构化产品设计发行、股票债券保荐承销、企业重组并购、产品销售等领域,证券行业从业人员欺诈销售、老鼠仓、利益输送、参与内幕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必须引起全行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加以防范和解决。”张育军说。

  而王冲介绍,张育军之前分管券商、基金等“大机构”,一直大力提倡券商发展创新业务,推动期货业、基金业务创新,他连续参加了2013年、2014年的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研讨大会,被外界冠以“创新型官员”称号。

  而张育军涉嫌违纪调查无疑将此轮金融监管风暴推向高潮。而风暴旋涡中心的矛盾,正是近两年备受推崇的金融创新。

  “创新是必要的,过度的创新会出现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进行金融创新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考虑。”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目前监管跟不上创新的脚步。

  此次涉嫌违纪,王冲认为,未必是在创新业务上出现问题,他表示,张育军在深圳和上海任职期间出现腐败行为是大概率事件,“在此之前,证监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会民多次前往深交所和上交所巡视、调研,可能掌握了一些线索。”王冲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则向记者直言:资本市场出现的各类违纪行为归根结底是资本市场的法制不健全。

证监会反腐风向标

  在张育军落马之前,证监会已有多名官员落马。

  201412月,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局长李量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彼时李量任职投保局局长不过一年时间,在他过去的证券监管职业生涯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工作标签是发行审核。

  2015620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李志玲因配偶违规买卖股票,受到行政开除处分。同时,因涉嫌职务犯罪,李志玲已被移送司法机关。

  2015825日,证监会发行部三处处长刘书帆及原证监会处罚委主任欧阳健生涉嫌内幕交易、伪造公文印章,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

  这股反腐风暴起源于2014年,当时上任证监会纪委书记不久的王会民,就主导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意见》,并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效果,积极构建反腐倡廉新格局。

  同时,建立了专职纪委书记制度,在此之前,证监会各系统单位,特别是派出机构的纪委书记多数是兼职,在监管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难以保证纪委书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纪检监察工作上。王会民提出,把全系统单位的纪委书记均设为专职,不再兼任任何行政职务。

  随后,证监会纪委牵头组成的巡视组向系统各个单位展开巡视。

  41日,王会民先后赴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交易所党委、所领导、公司监管、市场监控等关键部门负责人及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座谈,当众表态称,应该发现问题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了问题没有报告、没有处理就是渎职。

  20156月,曾任证监会常务副主席的李剑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利用内幕信息违规交易的行为是公开的抢劫,对老百姓是不公平的。最近市场上有一些公司在合并之前走漏消息,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但是我并没看到对这些内幕交易有任何的查处,我很失望。”

  不久,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李志玲被调查。

  718日,王会民在集体约谈参加会议的9家证监局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时强调,要坚决摒弃“小错误不要紧、小问题不值得说、小毛病不好意思提”的心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用党的纪律管住大多数,要做到监督无死角。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认为,张育军的落马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而是证券反腐大幕的开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冲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