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抄袭风波直击影视界创新乏力软肋

“花千骨”又摊上事儿了。有读者将其与多部网络小说进行比对,发现这部热门作品至少涉嫌抄袭了六七部作品的内容。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这一事件在读者中闹得沸沸扬扬,但无论是《仙侠奇缘之花千骨》的作者,还是疑似被抄袭的其他网络小说的作者,却不约而同地默不作声。

近期,电视剧《花千骨》的热播令原著小说《仙侠奇缘之花千骨》走向台前。此前,有网友质疑原著抄袭多部网络小说,包括《花开不记年》《箫声咽》等,并贴出内容对比图,引发舆论热议。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称,就图片内容来说,其中展示的《花千骨》原著小说部分内容,涉嫌构成通常意义所说的“抄袭”。

2011年由网络热帖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开始,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将目光投向网络,寻找好剧本和好故事。业内人士称,网络小说有无以比拟的特质:一方面,网络小说畅销,畅销就代表有非常大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网络小说接近年轻人生活,电影市场主流人群就是2030岁的年轻人,而网络小说作者多是“85后”,写的是主流观众的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曾有制作人表示:“就连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都愁找不到好的本子,更别说普通的影视公司了。”网络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影视公司的“粮仓”,价廉仅是一方面原因。有关调查显示,在网络小说读者中,79.2%的人愿意观看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数部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相继被拍成电视剧……在一份网络热传的“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电视剧”榜单上,近九成作品剧本来自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改编热”,正以前所未有的汹涌之势席卷荧屏。

反观这次的《花千骨》涉嫌抄袭风波,那些疑似被抄袭的其他网络小说的作者,个个闭口无言,默不作声。不仅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更好似涉嫌抄袭与己无关,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网络小说作者的版权意识相当薄弱;另一方面,除了网络作家“版权意识”薄弱外,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被抄袭者之所以如此容忍抄袭者,个中原因是被抄袭者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惆怅。有的人与涉嫌抄袭者是同属同类,你抄我抄大家抄,都是同路人,大家心照不宣,缺少向抄袭者叫板的底气。

抄袭成风也与影视圈近些年急功近利的生态有关。在近年来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刺激之下,很多影视剧匆匆上马,对于影视剧本的需量激增使得这一行业泥沙俱下,一些大牌编剧自己才思枯竭,只能依靠“借鉴”别人的思路来充数;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编剧急于出人头地,也步入抄袭剽窃泥潭不能自拔。让人称奇的是,面对抄袭质疑,抄袭者要么装聋作哑、默然无声;要么以“英雄所见略同”来自我标榜;更有甚者,竟辩称借鉴是为了向某某原作致敬,并吁请“观众应该宽容”。真是让人难以理喻。

与前几年的剧本荒相比,网络小说这座容量巨大的现成“剧本库”,的确给中国影视制作增加了不少的“底气”,虽说,网络小说中不乏精品,但由于很多网络写手并非专业作家,其写作素材多来源于自己及身边人的真实生活,这样的作品虽更“接地气”,也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但由其改编成的影视剧,往往难脱粗糙的痕迹,尤其是抄袭成风无疑是一个创意匮乏的问题。

抄袭源于原创力的脆弱,这么多年来影视圈内一些编导的原创力就像某些豆腐渣工程一样,经不起半点推敲。尤其在当下影视圈,哪一种题材一旦有一个成功的例子,立马就出现大量的跟风之作。

一方面,影视剧抄袭成风,既是影视界原创力先天孱弱的表现,更与一些编导者急功近利,为了成功却不想付出真刀真枪的努力有关。由于许多编导者创意匮乏,加上对于历史与现实等研究严重不足,最终只能“闭门造车”,甚至不惜打着所谓“借鉴”“致敬”的旗号赤裸裸地对于他人作品进行模仿、抄袭,甚至剽窃。另一方面,要改变一些网络作家对抄袭的淡然态度,除了要大力增强网络作者的“版权意识”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网络文学圈,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使网络作家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充满正能量和责任感,具有崇高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