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民间借贷乱局
民间借贷从存在到发展至今,以及其间出现的各类纠纷及案件的查处,折射出这个领域的乱象正在从野蛮生长逐渐走向规范。但目前无论是从制度建设、风险保障以及行业的规范性管理来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几个朋友用各种方法消失,理由都一样,还不上钱。”资深民间借贷人老王无奈地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老王一点愉快度假的心情都没有,因为他还有几笔账款要收。
老王的状态,基本上是大部分民间借贷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生意伙伴跳楼、跑路、自首,老王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近几年,老王从事的民间借贷行业在全国风起云涌,几乎疯狂到了全民借贷的程度。
然而,暴利背后随之而来的也是大规模的集体崩盘,湖南娄底、河南南阳、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都接连爆发大规模的借贷危机,涉及的人员之多、金额之巨很难用一个确数估计。
在这场民间借贷热潮中,大量放贷者赚取了远超实业利润的快钱,大量借贷者却也无法生存、无法还贷。
这场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使得许多民间借贷者陷入了“不借钱马上死,借到了慢慢死,借钱找死,不借等死”的死局。
疯狂的民间借贷
2011年是民间借贷火爆的开始。
那一年,民间借贷的利率飙升,街头巷尾议论的往往都是钱借给谁好,谁要钱利率高。
那时,人们通常给民间借贷与高利贷画上等号,认为他们没什么差别。
老王就是从这时开始入行的,他第一笔资金是30万元。那时由于生意周转朋友急需30万元,出于帮忙的考虑,他将这笔钱借给了朋友,月息2%。
一年以后,老王得到了6万元的利息以及本金。
直到这时,老王才真正认识到,这个行业是有利可图的,甚至是暴利,从而开始正式从事了这个行业的经营。
的确,按照当时老王所在的东北某省的民间借贷利率来看,月息2%仅仅是个起步价,3%、4%甚至5%、6%的借贷也大有人在。
“这样的回报率谁还有心思做正经生意?什么生意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除了卖毒品!”老王说。
老王的心声代表了大部分的民间借贷从业者。
近几年,正是由于这样的高回报率,从江浙沿海到西北内陆,从寒冷的东三省到四季如春的闽粤地区,越来越多的个人甚至是企业都纷纷加入到这场逐利大潮中。
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注资小额贷款公司,把钱投入了民间借贷领域,收益都已经超过了主业。
据新浪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42.7%的受访企业表示使用过民间借贷,51.3%的企业有过将可周转资金进行放贷的行为,73.6%的企业家对民间借贷持肯定意见,33.3%的人还认为纳入监管体制后,民间借贷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这样的全面融资潮,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借贷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投资咨询公司各种名称让人应接不暇。
仅在东北某地级市的数据显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里就有着担保公司186家、典当行48家、寄售行360家,投资咨询公司780家,合计1374家。
全国有多少家这样的企业,已经很难统计。
此外,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也在呈现一个难以想象的爆炸式增长,根据温州市政府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温州一地,目前的民间资金已经破万亿之多。
同样,在频频爆发跑路事件的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规模也有2000亿元左右。
全国到底有多少资金在从事这个行业,这个数据已经很难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资金规模肯定是个惊人的体量。
“除了这些巨额的民间自有资金外,还有很多额外资金也在从事这个行业。”老王告诉记者。
比如说,许多“有关系”的银行业从业者,拿着银行的低利率贷款也在从事这个行业。
老王告诉记者,“在他所生活的城市,有80%的银行贷款是放给了个人,而这些人拿到钱后用来从事正常生产经营的人很少,大多都是用更好的利息转贷给了其他人。此外,即使是一些国有的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也存在利用国有银行资金偷偷放贷的事情,这已经成为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
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一年期基准利率上浮10%从银行获取贷款,那么企业拿到的资金成本大约是7.2%左右。
如果将这笔贷款以民间借贷行业通常采用的年息20%-50%的利润投入市场,每年的净利润就可以达到13%-43%左右。
“这样的收益率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传统行业的盈利水平,这也是为什么诸多传统行业从业者纷纷转型从事民间借贷的根本原因。”老王说。
根据银监会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约有3万亿元左右的银行资金已经通过这种渠道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的研究。
他告诉记者:“我国地下金融体系之所以这么庞大,很大的程度上与国家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的宽松金融政策有关。”
郭田勇介绍说,宽松的金融政策使得企业与个人从银行套现相对容易,而这些成本低廉的资金被拿走后,往往很难流入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大部分都流入到民间借贷行业。而如今,银行政策层面一旦紧缩就会马上导致资金链断裂,大规模的借贷崩盘事件也随之发生。
疯狂背后的风险
郭田勇告诉记者,民间借贷之所以这么疯狂绝非偶然现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远远高出了银行的利率,把钱存在银行就是亏损,这样的现实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的贷款过程以及抵押要求普遍偏高也使得小微企业很难融资成功,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显示,注册资本金在100万以下的企业在银行融资的成功率仅占15%。
相反,如果这些小微企业使用民间借贷却十分容易。
老王告诉记者,在他们公司办理借贷100万元以内的手续,基本一个上午就能搞定,下午就可以取到现金。金额大一点的也就基本等个三四天就可以到账,如果是老客户,甚至一个电话就可以放款。
“正是这样的一拍一合,民间借贷市场不火都难。”郭田勇说。
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
当太多的人和企业加入民间借贷的队伍之后,问题也就来了。
用钱的人、转贷的人都在玩炒高利率的危险游戏,然而当民间借贷的利率飙升到高不可及的时候,现实情况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实业能够支付得起如此高额的资金成本,这样也就使得这个利益链条上的最终消费者不断陷入借新还旧、负债额度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中。
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企业主只能选择“变卖资产”或者“债权转股”等应对方式,如果继续恶化那就只能“一走了之”了。
这也是近些年企业老板 “跑路”现象频发的根本原因。
阳光之路还有多远
民间借贷几乎崩盘,人们不禁要问:民间信贷到底能火爆多久?它的出路又在哪里?
老王认为,虽然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经历了严重的震荡,但在一两年内,民间信贷仍将持续火爆。
“无论怎样,需求是存在的,我国银行的融资政策的高门槛已经注定了这个行业存在的必要性,未来加上一些政策的逐渐落实,民间借贷的市场一定会稳定并且持续下去。”老王说,“因此,对于小额信贷公司来说,近几年绝对是生存和发展的好时机,但是风险非常大。”
与此同时,郭田勇也表示,“从长期来看,民间借贷有它生长的土壤,这是杜绝不了的。只是在近几年显得特别火爆,问题也突出,但是不会立马降温。”
“现阶段的民间借贷,是走进了当前利率畸高的怪圈。”而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郭田勇认为,就是监管的缺乏。
郭田勇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民间信贷监管采用的是以中央为主线,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单线多机构”的监管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目前民间借贷发展的潮流,所以在监管上进行改革很有必要,也很急迫,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仅此还不够,郭田勇还建议,在监管制度改革的同时,也一定要让利率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民间借贷行业公开透明,高额暴利绝对不是这个行业的出路。此外,还要坚决打击违法犯罪金融活动,在有效防范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好民间借贷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另外,在体制层面,郭田勇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十分僵化,对于新兴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还远远不够。
对此,作为直接的从业者老王深有感触,他更是呼吁:“希望国家能放开村镇银行政策,并对民间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等管制适度宽松,让民间借贷阳光化。”
老王表示,虽然近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明确划定了民间借贷的范围和额度,但是在他看来仍然没有摆脱国家对于民间借贷行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套路。他认为,这样的红线划定对于规范这个行业的有效作用还不是很大,重点还应该是如何让监管真正的有效落地。
对于行业的未来,老王表示,他会坚定地看好这个行业,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制度建设以及风险保障以及行业的规范性管理来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