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真人秀”秀出中国风

    本报于82日第13版刊登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范“真人秀”》一文,文章简述了国内卫视真人秀节目现状。本文是读者在阅读该报道后从另一角度进行的评析。

 

从买黄金到买节目

    玩游戏、做任务、去穷游、谈恋爱、宿军营……不仅数量井喷,如今的真人秀题材也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程度,但模式雷同的问题却如影随形。国内各大卫视的真人秀竞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72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对一些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要坚决抵制这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虽然没有特别具体的强制性措施,但同以往一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一次管理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业界和观众的共同关注。对于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言人日前表示,大多数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而部分节目“有意思”但“没意义”。新一轮的调控之下,真人秀节目到底怎么走?

    明星,是许多真人秀节目的“金字招牌”。大咖,意味着话题、吸引力,带来收视率的基础;若再加上引进国外成熟的真人秀制作、包装团队,可能这就是“讨巧观众”的捷径。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点燃了真人秀节目的市场。在此之前,卫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新闻节目和电视剧方面,但客观来看,这两方面的竞争实际上都是有平台先天决定的资源优劣之分的,而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自然就成了一个新的切入口。

    如果说,《中国好声音》在当年创下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奇迹让几乎所有卫视都成为“综艺立台”的拥趸者,那么,《中国好声音》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对“模式节目”这一专业概念的认识:它既包含固有的、统一不变的元素,又包含每期节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个可以在异地、多次“再实现”的配方。

    近两年来的真人秀节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明星正在成为绝对的主角。哪个节目请的明星越多、越大牌,就意味着哪个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市场效益越好,这种“靠明星博收视”的思维几乎成了卫视之间竞争的潜在逻辑。在这种节目培养的观赏逻辑下,一些观众不禁要问,真人秀节目,不看明星看什么?从“防止明星嘉宾作假作秀”的角度出发,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很可能就是明星婚恋类节目。相亲、约会、旅行、见父母,节目和现实生活完全重合,他们是在演戏,还是真情流露?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其中,并期盼明星们能修成正果,结果却是一场游戏,一场观众付出了真情却发现被骗的游戏,这样的节目有什么实际意义吗?针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出现的乱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来多次出台“限娱令”。虽然这些政策对当时的乱象发挥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促进了国内综艺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但此次《通知》的出台显然说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过度依赖引进、同类节目撞车、抄袭、“靠明星博收视”……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恶性竞争的出现,反映出其背后商业逻辑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也体现出国内电视荧屏创新能力不强,电视台盈利方式单一为其造就的尴尬处境。

电视节目本土化是必然过程

    2013年,国内节目模式引进出现“井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卫视列出了至少30多项节目模式引进计划,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窝蜂”式的引进节目带来的恶性竞争。

    几年前,一位业内人士就曾讲述他在海外电视节目上的见闻:“中国人好像走到哪里都是买买买,不仅是买包买表买黄金,综艺节目也是打批发,甚至还出现了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公司之间因为竞争哄抬节目价格的现象。”虽说,只要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和方式上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同样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当前收视率高的真人秀节目绝大部分都依靠引进?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虽说,落后模仿先进、从引进到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电视制作行业也不例外。譬如,韩国的电视工业就从较低水平开始起步,向欧美电视工业学习。在引进欧美节目的过程中,韩国电视行业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视人,从而使韩国电视工业一跃而起。

    然而,在引进节目的过程中,学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比如,韩国老牌综艺节目《无限挑战》在卖给中央电视台后,类似“挑战”的节目就大量涌现;某档明星旅行类节目火了以后,就引来了各种明星旅行;《爸爸去哪儿》火了以后,观众又开始看到各种“爸爸”……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电视节目市场不够规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引进的节目未经本土化改造。

    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真人秀节目将达到200档,是去年的5倍。粗略估算,如果按一档真人秀一季播出13期、每期90分钟计算,这相当于观众“不眠不休”,也要5个多月才能全部看完。除节目数量呈“井喷之势”,真人秀的题材也几乎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阶段:撕名牌、开飞机、宿军营、比歌喉……五花八门的真人秀场,“模式雷同”的问题如影随形。

    从《极限挑战》《极速前进》《真心英雄》等明星挑战类节目,到《冲上云霄》《壮志凌云》等明星航空类节目,再到《我们相爱吧》《为她而战》《出发吧爱人》等明星婚恋节目,这么多节目几乎把明星用光了。难怪有人担心明星们都去做真人秀,谁还会有心思干本行,不过,这倒是多虑了,跟风本来就是娱乐圈经常出现的事,再说以前没有真人秀,也没见有多少能看的剧和能听的歌。艺人也总会有请完的时候,无论是带孩子、开飞机、做菜,也都会看腻的,到那时候,真人秀自然就会转型或者歇歇了,明星们围着真人秀这口大锅大鱼大肉的场面,也自然而然就散了。

    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这其中,适应国内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观众的观赏习惯是最重要的。在其他国家播出效果好的节目,并不意味着到了国内也会获得相应的效果。不进行本土化的结果必然是节目被市场淘汰掉,如前两年曾红极一时的“跳水”类节目就是一个例子。也正因如此,《通知》指出,电视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要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摆脱对境外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纠正“一窝蜂”式的盲目引进,对于以合作方式变相引进的现象要坚决治理。

    “相互抄袭体现的是创新意识上的懒惰,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下去,中国电视行业的水平将难以提高。鼓励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还要及时出台配套措施,对国内节目的创新成果进行版权保护。”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分析。

    说到底,引进电视节目只是中国电视业发展的第一个环节,真正的发展还要靠中国电视人的自主创新。冷凇认为,真人秀节目在追求高收视率的同时,还应当搭载更多价值内容,并为其注入更深远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事实上,一个节目生命是否长久,有意义才是重点,有专家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真人秀不仅要秀出真人,更要秀出“价值观”。只要肯用心、够诚意,“有意思”和“有意义”完全可以兼而有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当下大热的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改进提高,避免过度明星化,其规定涉及真人秀主题、内容、模式引进、制作成本、高价明星、未成年人参与情况、真与秀的尺度等各个方面。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真人秀节目从过度依赖明星到以普通人参与为主,还必须经历普通人和明星一起参与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目前一些电视台在这方面也已经做出了探索,而广电总局此次《通知》的出台,将加速国内真人秀节目迈向成熟的进程。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