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管“寻租”揭开民航腐败黑幕
民航空域资源分配管理不公开不透明,衍生出寻租空间,也引发权钱利益输送。庞汉章、黄登科案揭开了隐藏在民航空域资源管理多年的“潜规则”。
庞汉章嗅出了危险的信息,他准备外逃。
在首都机场一架航班上,庞汉章已安然入座,他的身边放着一个旧旧的公文包,内装大量现金,还有一大本航空领域高管的名片夹……再有两分钟,该飞机即将起飞。
不过就在此时,突然出现的办案人员,让庞汉章的表情僵硬。
作为民营企业湛江日美航空代理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湛江日美”)的总经理,庞汉章的公司从事的是机票包销和合作经营业务。
谁能想到,就是机票包销和合作经营这一特殊业务却牵涉出民航巨腐案。
2009年4月,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审计组进驻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在对南航集团进行审计时,发现这里经营着一项特殊的“两包一合”业务,该业务存在大量“潜规则”,庞汉章的民营企业成为其中利益输送的重要一环。
当年11月底,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党委书记黄登科被免职并接受调查。由此开始,一系列关于民航的腐败黑幕被揭开。
小公司何以“一本万利”
原来,在对南航集团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审计时,审计组发现,有一类特殊业务叫做“两包一合”,即包机、包销和合作经营。
包机是指特定群体在经过相关单位批准并经双方签订合同后,由航空公司按约定的航线、时刻、机型等为特定群体执行的航班;包销是指航空公司把航班按照议定价格承包给包销单位;合作经营是指航空公司得到合作单位在航线航权、时刻上的保护而在特定航线上与合作单位共同经营。这三种业务中,包销和合作经营都引入了中间机构或经营机构。
出于职业的敏感,审计人员知道,公共资源分配使用环节存在中介组织,容易引发利益输送问题。
在约谈南航集团相关人员、翻阅航空公司大量管理资料后,审计人员隐约感到“两包一合”业务背后似有权力之手在操纵。
此时,湛江日美进入审计人员的视野。湛江日美是南航“两包一合”业务最大的合作商,该公司2005年至2008年通过包销和合作经营获得收益约1.9亿元。
令人诧异的是,这一收益过亿的民营公司的办公室却位于湛江一个住宅小区里,空间很小,只有三四名员工,还顺带卖机票。
一家只有三四名员工的小公司何以能做到一本万利?
审计组清理了南航集团与湛江日美的各类合同,发现2005年至2008年,南航集团与湛江日美共签订了50多份包销或合作经营协议。包销的航班由湛江日美负责与相关航线涉及的主管单位协调并承担相应的协调费用。其中,2007年至2008年双方在北京往返武汉、北京往返深圳等24条航线上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并按照3%的比例向湛江日美支付合作经营费。仅这两年,湛江日美因此取得的收入就超过了1.5亿元。
不需要投资建设航空机队、不需要广告营销,湛江日美是如何获得巨大业务收益的?
经进一步调查,审计人员发现了其中的门路:飞机的航行路线、起飞和降落时刻都是紧缺的资源,谁获得了这种资源,谁就抓住了民航市场的盈利之道。而掌握资源的部门就拥有权力,这些权力又被用来买卖交易。
权力背后的利益输送
这项业务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潜规则,审计组决定深挖,并从庞汉章公司和他本人入手。
打开湛江日美的账册,审计人员立刻发现问题,账册显示湛江日美账户1.9亿元的收入,除了日常经营费用以外,有4000多万元转到北京的一家航空商务酒店,剩余9000多万元资金几乎全部由庞汉章通过借据、以现金形式从湛江和北京两地提走,去向不明。
巨额资金去哪了?对这一问题,庞汉章解释说,“现金确实都是我用了。这几年,我喜欢打牌,输掉了很多,现在想来都后悔。”
庞汉章曾是湛江首富,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涉足航空业务。1993年,他成立了湛江日美,最初做机票代理,后来逐渐以经营包机合作业务为主。
庞汉章有些轻描淡写的话更增加了审计组心中的疑问。
再次调阅该公司的资金流水,审计人员发现不少资金被该公司员工最终转移到北京,有2000多万元购买了十几辆车和三四处房产。上述资产全部都挂在庞汉章名下,似乎并无异常。
调查陷入僵局,审计组决定变换思路寻找突破口,转而调查湛江日美转入大量资金的北京的一家航空商务酒店,希望能有新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民航华北管理局办公区的该酒店,资产亦属于管理局。庞汉章不仅承包了这家酒店,还承包了华北管理局的食堂,并无偿为华北管理局提供机关食堂、康体中心、保安保洁等各种后勤服务。除470万元机关食堂费用外,上述其他费用均直接计入酒店经营成本中。截至2008年年底,该酒店累计亏损5000多万元。贴补酒店巨额亏损的资金就来自湛江日美包销和合作经营航线所得的收益。
往来明显超出了正常的承包关系,又有亏损,审计组基本判断这里面有利益输送,但究竟是严重违规问题还是严重违法问题,还需更多证据。
面对酒店女出纳人员拿来的电子账册,细心的审计人员发现,该文档刚刚被编辑过。
第二天早上,审计人员和女出纳一起用特殊软件把她昨天删除的电子账册找了回来。从这里看到,该酒店交给华北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财务科长191万元现金,据说是报销招待费和发放局机关职工交通费等。
民航“潜规则”浮出水面
有了新的发现后,审计组开始着手调查华北管理局航班时刻,尤其是航班时刻调整的审批过程。
调查才刚刚开始,南航集团一知情人就打来电话,请他们不要查了,并说华北管理局已放出狠话,说“你们敢让审计署来查我们,我就敢让南航集团的飞机都飞不起来”。与此同时,华北管理局一名部门负责人也一反常态,厉声指责审计组没有权力审计民航华北管理局的时刻审批业务。
对方如此激烈的反应让审计人员信心大增,他们认真梳理航班时刻的管理流程,通过比对几百张原始单据,内查外调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
从2004年10月起,时任华北管理局局长的黄登科就授权华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的航班时刻管理员一项特权:既审核航空公司的航班时刻调整申请,又直接签批时刻调整批复。
直至2006年7月,民航空管总局某局长明确表示由航班时刻管理员签批时刻批复不合适,才改由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签批。2007年7月,黄登科将这名航班时刻管理员借调到华北管理局,口头授权其继续独自审核和签批时刻批复。由于管理不透明、权力缺乏制衡,南航集团通过正常途径很难拿到北京航班的高峰时刻,只能求助于有“特殊航权背景”的庞汉章。
至此,华北管理局利用职权帮助湛江日美谋利,涉嫌单位受贿的事实基本水落石出。
民航华北管理局给南航集团增加北京航班时刻或将一些低峰时刻调整为高峰时刻,湛江日美即与南航集团签订合作经营协议,从中获得3%的收入分成。例如在湛江日美帮助下,华北管理局2008年4月10日批准南航集团新增北京与太原往返的航班,南航集团随即签订协议将4月16日至5月9日航班收入的3%“奖励”给湛江日美,航班时刻管理员则将此协议期间该航班北京始发时刻由早7点调整到下午5点多。投桃报李,庞汉章则为华北管理局提供细致周到全方位的后勤服务,似成为华北管理局的“第二机关服务中心”。
此后,审计组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追查庞汉章及相关民营企业是否向黄登科个人输送利益。
经过10来天的追踪、分析,审计人员终于发现,同在航空商务酒店租住办公室的民营企业北京联洲航空服务公司(实际控制人魏景波,在俄罗斯经营货运包机业务)为黄登科的妻子和儿子各购买一辆汽车,价值合计40多万元。
全部调查清楚后,办案机关决定抓捕庞汉章,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2009年11月底,黄登科接受组织调查。纪检监察部门最终查证,黄登科利用首都机场的航班时刻审批权收受贿赂370万元,民航华北管理局单位受贿1700多万元、设立“小金库”近1400万元,4家航空企业单位行贿,庞汉章、魏景波个人行贿。从庞汉章、魏景波案还牵出南航集团多名高管和民航管理机关多名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等问题。
2010年年底,河北省故城县人民法院以单位受贿罪、受贿罪判处黄登科有期徒刑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