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诊中国银行业弊病
深化金融改革 完善治理模式
银行内部管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缺陷有关,需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以完善。
存款消失了,理财“飞单”了,乱收费也懂得“化妆”了,银行业问题频发,广遭社会诟病。
问题缠身的银行该如何重树形象?圈内专家、法律人、经济学者一起问诊中国银行业弊病。
弊病缠身的银行
记者:银行乱收费曾饱受质疑,去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新规,要求银行有条件免收借记卡年费和个人账户管理费。截至目前,该政策已实施10个月,银行业还有乱收费现象吗?
上海国年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卞兴玉:目前来说,乱收费现象已经非常少。但消费者要警惕化了妆的乱收费。比如,购车贷款的高额手续费是老百姓经常碰到的问题,这部分“手续费”很值得商榷。举个例子,某人购车需贷款30万,但银行把车贷利息以手续费的名义一次性收取3万至4万元。
我认为这个“手续费”钻了法律上的空子。从利息的角度来讲,法律明确规定,利息以月、年为单位进行计算,或者是在归还本金时一起结算,不允许银行在客户拿到贷款的同一时间倒扣利息。但是,如果把利息包装成手续费,银行便可以在批贷之初收取费用,从而躲避法律规定。
银行为了绕开法律所禁止的“倒扣利息”条款,便想出“手续费”的点子,这其实是具有欺骗性的。如此高额的手续费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这还属于乱收费的范畴。遗憾的是,中国老百姓还没有一人就此问题提起法律诉讼。
记者:除了老生常谈的银行乱收费问题,银行还有哪些问题为社会所诟病?
银行业分析师朱孔政:最近几年,银行业似乎话题不断,有几个热点值得注意。
2012年至2013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多家银行的“飞单”事件。飞单,简单点说就是借用自己的平台给其他人做生意,银行就表现为,员工私自售卖第三方理财产品。
2012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员工向客户推荐购买北京通商国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中鼎”系列理财产品,私自许诺高收益,结果到期无法兑付,造成客户巨额损失;2013年,深圳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杨巧斌私卖给客户与华夏银行飞单事件同一款产品,让客户500万元资金血本无归,事发后被银行开除。
除此之外,存款丢失所暴露出的银行安全问题也为社会震惊。山西建行储户730万元存款失踪,杭州市联合银行42名客户9505万元存款失踪,河北工行储户数千万存款失踪,泸州老窖在农行、工行的5亿元存款消失……存款失踪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一怪事的出现颠覆了老百姓钱存银行便高枕无忧的传统认知。
贴息揽储、“冲时点”等问题也多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今年6月,国家取消“存贷比”监管规定,希望这些问题能够改观。
消失的“红线”
记者:“存贷比”作为银行业监管的一根红线,一度被人看成导致银行“冲时点”揽储的元凶,您认为“存贷比”给对银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 1995年,国家颁布《商业银行法》时,银行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存贷比给银行戴上“以存定贷”的紧箍咒,在前期对银行的稳健经营是有帮助的,很多银行提出所谓“存款立行”的经营目标,有了存款之后再来发放贷款,这样能够在强制要求下,实现资产负债的匹配和平衡,很大程度上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还是起到帮助作用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最大的问题是银行的自主经营,特别是现在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脱钩脱媒等外围环境的不断冲击,很多银行的存款不断流失,在存贷比的限制下,银行就会陷入困境。
银行作为商业化的金融机构,一方面监管机构要求银行能够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资金平衡、自负盈亏。但另一方面,又有存贷比的限制,其实二者是相矛盾的。
设立存贷比的前提,是认为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不足,一旦放开限制,银行就会盲目放贷,甚至将市场上拆借来的资金用于放贷,导致超高的存贷比,出现流动性风险。设立存贷比,对于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更有效。问题就在于,这与银行作为完全市场化的商业主体是相矛盾的。
而且,存贷比的限制也的确导致了银行经营的恶性盲目竞争,由于要以存定贷,没有存款就没办法贷款,所以经常爆发银行“揽储大战”,大家拼命地冲时点、冲存款量,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确和存贷比的规定有关。
记者:今年6月份,国家将“存贷比75%红线”删除,这对商业银行来讲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关于存贷比管制的放开,对商业银行意义重大。关键是将本应属于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权利还给了银行。
在最初制订商业银行法时,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尚不健全,难以抑制贷款冲动(特别在地方政府存在大量借贷需求和广泛的行政性干预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从数量上给予了约束。但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逐渐增强,财政软约束状态有了很大改观,加之该指标不仅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根据自身经营战略和经营情况灵活调整信贷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引发“存款大战”的原因,影响了金融秩序和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取消该指标后,意味着解开了束缚银行手脚的不合理约束,同时也意味着银行可以采取“批发—零售”的方式搞活经营。一些基层小银行往往由于信誉、资金实力等原因,吸收存款能力很弱,但是由于贴近基层客户,贷款管理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小银行从大银行批发资金再通过风险评估和合理定价,将资金“零售”给中小微企业,应是一条可取之道。取消存贷比管制,为这种经营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郭田勇:取消存贷比以后,的确是能够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论银行是善于吸收存款、做同业业务、发债等等,只要能把资金拿到手里,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可以拿来用。这就对银行多元化、自主化进行资产配置打开了空间。在经济转型和银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放开和扩大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为其金融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会更加有利。
期待深化金融改革
记者:银行存款丢失,第三方理财飞单,打着手续费名义的乱收费等问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银行业分析师朱孔政:很显然,这和银行内部管理混乱分不开。存款丢失、理财飞单、乱收费等问题,多数发生在银行一线员工身上。由于直接与客户打交道,且身为银行正式员工,容易赢得客户信任。银行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员工出于个人私利,赚取额外利益的现象。
另外,这其中也渗透着中国特有金融牌照的影响。中国实行金融行业特许经营,且分业监管。银行一直都在金融行业中占据特殊地位,因为其吸储揽储的特殊性,并有网点众多的渠道优势,以及长期扎根带来的客户资源优势,都使得银行天然对其他金融机构具备优势。
因为银行不能随意开设,老百姓都认为银行背后就是政府,对“政府工作人员”也深信不疑,所以容易盲目听从银行员工的“建议”。
因为国家规定信托、私募等产品不能公开销售,这些理财机构自己的销售能力又很一般,想要把理财产品卖出去,有大量客户又获得明显信任的银行一线员工,显然是最值得公关的对象。给银行员工1%的销售费,就赶得上银行员工一个月的忙活了。银行员工有条件,也有动力去飞单;乱收费的背后,还是银行对小企业或散户的强势地位,因为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较窄,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大难问题。如果银行能够给企业贷款,企业要老老实实供着银行。甲方乙方的地位差距,让银行员工产生权力寻租的冲动。
记者:银行存款丢失,第三方理财飞单,打着手续费名义的乱收费等问题频发,有专家表示这暴露出了银行管理的问题,但也和银行盈利模式单一有关,您同意这种观点吗?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张承惠:同意上述观点。
我认为银行内部管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缺陷有关,需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以完善。
特别是民营银行准入放开,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银行业竞争将加剧,商业银行过去“躺着挣钱”的“暴利”时代走向终结。需要银行通过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风控能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改善服务来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