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来了?

    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或许会对传统银行形成巨大的冲击。可以说,此举将对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产生“鲶鱼效应”。

民营银行从幕后走向前台

 

  14日下午,随着一声清脆的回车键按下,卡车司机徐军的账上多了3.5万元的贷款。收到了贷款的徐军直到刷手机看到当天的新闻之后,才惊讶地合不拢嘴——他出名了!

  不仅因为他成为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发出的首笔贷款客户,更因为为他贷款转账敲下回车键的并不是普通的银行工作人员,而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也许,徐军并不知道,但是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他的这笔贷款承载了“互联网银行发展中标志性的一瞬”。

  随后,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

  民营银行来了?中国银行业的“鲶鱼”来了吗?

“鲶鱼”入侵

试图打破固有垄断

  626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民营银行已步入常态化。至此,民营银行的发展或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刚谈到,民营银行被许多人视为经济改革试水的鲶鱼,被视为政府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层面入手,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更具有自主性,其经营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等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干涉和控制,能够更好地设计、完善未来的经营策略、战略布局。

  此外,民营银行的产权结构主要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因此政府无权进行干预,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中,能够更加自由的发展。

  今年5月,央行已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有分析人士认为,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已为时不远。

  届时,以“微利经营”为理念的民营银行将打响银行业间的存款争夺战,在较短时间内,银行业将整体进入利差缩小的盈利模式。

  而不设置实体网点的网商银行,则通过培养农村消费群体的网络购物习惯,实现对农村地区市场的快速覆盖。一批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业务模式单一的村镇银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或将面临出局的现实。

  依托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平台,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走向前台,意味着这两个庞大互联网金融流量入口正式具备了构建新金融生态的能力。有分析人士指出,通过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理财所逐步形成的移动端金融习惯,已为网商银行在农村市场的快速成长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借助腾讯高覆盖率和活跃度的软件平台,微众银行同样可以借助微信和手机QQ实现海量的用户转化。

  与此同时,传统银行不可避免的将遭遇市场与人才双流失的尴尬局面。从首批5家试点的民营银行人才架构来看,无一例外是从传统银行猎头了大批高端人才,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或许会引发的传统银行骨干员工的一轮离职潮。

  “市场经济的主体很多,并非只有国有企业。在‘大银行服务大企业’的惯性下,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如何解决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融资难’‘融资贵’折射出的其实就是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缺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市场经济下任何机构都应该不断自我提升,否则必然面临淘汰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等善后安排解决了储户的后顾之忧,为银行业的充分竞争搭了台,说民营银行即将产生‘鲶鱼效应’并不为过。”

“鲶鱼”或面临现实困境

  民营银行究竟是蚍蜉撼树还是鲶鱼入侵?究竟会给中国银行业和经济体制带来多大的冲击?

  尽管众多金融分析家一致认为,民营银行的创建对于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促进行业竞争,提高银行业服务水平,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也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传统银行不仅具有客户稳定、网点密集等优势,很多大银行也开始逐步向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转型,因此,现在定论‘鹿死谁手’或许为时尚早。”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就公开表示:从目前来看,民营银行的设立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而且由于尚处在婴儿期,民营银行现不足以对已进入成年期的其他银行机构形成挑战。

    曾出任工行首席分析师的资深金融专家史晨昱认为,刚刚出生的民营银行,已经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

  他谈到,如今的宏观金融环境局面愈发复杂,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银行业原先管用有效和习以为常的发展模式遭受严峻考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更将加速银行业优胜劣汰。

  他指出,民营银行将遭受惨烈的竞争之痛:“在银行巨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下,民营银行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与创新将成为美好却难以企及的理想,其天生品牌、风控的弱势,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只能靠高收益吸引客户,高利率揽客只能投资高收益产品,从而进入高风险的魔咒之中。”

  不仅如此,由于民间资本可能对银行业资本补充的准备不足,史晨昱认为民营银行有可能面临持续的融资压力。

  他还指出,民营银行起步阶段将是有限定的区域性经营,即使批准全国经营,其起步涉及的也只是少数几个地区,所以民营银行不可避免的将面对严格监管的阵痛。“在监管指标上与全国性银行的要求一样,都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硬指标的约束,但是在经营范围上却受到政策干预和监管限制,那么民营银行的风控人员、风控框架、模型等等各方面都要跟上,这对小型银行来说都是无形的压力。”

  种种政策与市场的现实情况,让民营银行能否真正成为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的“鲶鱼”,无疑引来了一些担忧。

成长还需进一步规范

  发展民营银行固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诸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均和分析认为,民营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和盈利水平风险等。

  为了应对民营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苏均和建议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政府应该严格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设置准入门槛并把好审批通道。”他认为,政府应该对于银行的出资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查,设立高级管理人员档案并定期审查。“必须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构建公司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以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在运营方面,他认为应该加强对民营银行的日常监管,将来自外部的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银行行业的自律监管与银行自身的内部监管相互协调。

  与此同时,苏均和还建议要建立健全民营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确保民营银行市场退出的程序有法可依,合理有序,并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此,他要尽快推出金融破产法,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民营银行的退出提供保障。

  他建议,应加快建立银行风险预警和危机紧急处理机制。当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在银行资本金尚未损失殆尽之前就强制其破产或是重组,不让其经营损失转移给存款人及债权人,而是由经营不力的股东承担责任。在危机发生时及早采取措施,抑制危机蔓延,减轻银行市场退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