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探”杨铭安:人间留痕,天堂有痕
他是刑侦痕迹检验领域首屈一指的工程师,浙江警界痕检的元老和权威;他30多年如一日地工作在高危岗位上,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他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把五分之三的人生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然而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离世。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铭安。
2015年4月15日晚,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大队副大队长杨铭安因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不幸离世,年仅51岁。
作为一级警督、乐清出名的神探,在基层刑侦痕迹检验岗位上工作长达33年的杨铭安成了温州警界痕检的元老和权威,是温州最早获得工程师职称的民警。他的技术不仅在温州市刑侦痕迹检验领域首屈一指,在省内乃至全国也是出了名的。他也因此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诸多崇高的荣誉。
杨铭安的不幸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公安部刑侦局,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监管总队等单位以各种形式表达悼念和慰问。
敬业、勤勉、专业、朴实,这是杨铭安的同事和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
还有网友知道了他的事迹后,在网上这样写道:“虽然没有真正接触过他,但是却由衷的钦佩和惋惜。他平淡却不平凡,还原了我对‘警察’两个字的最初理解。”
一岗情深
在乐清警界流传着一句话:杨工来了,心就定了。杨铭安是温州警界从事痕迹检验技术时间最长的民警,从警以来,没有挪过岗位。
破案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通过罪案现场的指纹、脚印、物品进行突破,无疑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但痕检也是警队里最枯燥乏味的一个工种之一。然而,杨铭安一干就是30多年。
1981年,杨铭安从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瑞安县钾氮肥厂工作。两年后,被招募至当时的乐清县公安局当刑事技术警察。“跨界”进入警队的他上班第一天,就被安排到浙江省公安厅接受痕迹检验的培训,一年后结业正式走上岗位。
30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地坚守,长期埋头苦干于工作中,加班加点是常态。
杨铭安除了每四天一次的全天候24小时值班以外,平时凡有重特大案件发生或者基层单位请求技术支援,不管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也不管赶赴现场的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险,总是随叫随到。在节假日,他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得知警情赶去现场,即使是除夕夜也不例外。因此,30多年来,他几乎没有和家人吃上一顿完整的年夜饭。
过去30年中,他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处处积累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如在侦查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知识优势,利用技术手段直接破案,近10年来乐清市发生的大部分严重暴力性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工作,都是由其牵头负责,其他单位平时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也总是会请教他。
杨铭安爱笑,性格却有点沉闷,但痕检工作,恰恰需要这样的沉闷。只有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面对各种残缺的指纹时,耗费几个昼夜,想出各种教科书上都没有的提取办法。
2015年4月,一名外地男子在乐清市虹桥镇杏四村被其老乡用刀刺伤致死。杨铭安在现场勘查时,发现了一把可疑的不锈钢西餐刀,并带回实验室检验,在提取刀面上一枚可疑潜在血指纹时,遇到了血迹和指纹纹线不能同时完整无损提取的两难问题。面对困难,杨铭安经过连夜的苦思冥想,创造性地找出了新的解决方法,利用紫外光结合传统的定向反射照相技术,在不破坏血指纹物质的前提下,无损提取了该枚指纹的完整图像,最后通过指纹比对,认定了刀上的血指纹确为犯罪嫌疑人所留,为案件的依法诉讼提供了最关键、最有力的证据。
据杨铭安的同事回忆,就在离世前的两天,他还在连续熬夜加班起草《全市刑事案件现场统勘机制调整方案》,并精心准备着单位2015年度“践诺争优”项目研讨工作。
在离世的当天,杨铭安尽管感觉到身体不适,胸闷心悸,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开始准备以他为技术骨干的技术室申请复评全国一级刑事科学技术室评定的申报材料,并与同事商量材料细节。随后,他将《全市刑事案件现场统勘机制调整方案》向领导作了最后的汇报,并对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也许是冥冥中的深切眷恋,当天中午12点35分,杨铭安匆匆扒了几口饭后,顾不上休息,又到“现场物证保管中心”对库存的物证进行了最后一次核对,对伴随他多年的几台检验仪器进行了最后的清理报废,对6个案件嫌疑对象的指纹检验鉴定进行了最后的审核,随后又对单位的现场勘查考评办法调整方案进行了最后的审阅,对现场勘查系统案件情况进行了最后一次巡查,并对去年全市盗窃案件作案特点进行了最后一次分析研判。一直到17点40分,超过了下班时间10分钟,他愈发感觉到身体不舒服,难以坚持,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没有来得及吃最后一顿晚饭,就躺在沙发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据乐清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杨铭安33年痕检生涯,共参与现场勘查近7000次,提取痕迹物证1万余件,出具痕迹检验鉴定书1500余份,比中指纹1200余枚,利用指纹分析串并案件700余件,利用技术手段抓获犯罪嫌疑人600余名。
同事眼中的他
“如果能够回到一天前,一定会嘱咐杨工快回家休息,保护好身子,我们需要你。”
乐清市刑事科学技术大队大队长陈德炜回忆起杨铭安工作的最后一天,仍难掩悲戚。
作为杨铭安的直属领导,陈德炜说:“杨铭安热爱这个岗位,这些年有那么多人才申请调离,而最优秀的他却一直坚守着。整个温州市公安局,没有一个人岗位年龄能够超过杨铭安。”
在陈德炜看来,杨铭安其实应该申请离开这个岗位。痕检工作最常见的物证就是指纹,提取指纹的化学物品都是有毒物质,比如提取潜血指纹的四甲基联苯胺是剧毒致癌物质,提取汗夜指纹的银粉对人体肺部损伤很大。
据他回忆,早在2001年12月,杨铭安就检查出肺部有阴影,最后确诊为肺部后纵膈肿瘤。手术后,医生告诉杨铭安,出于健康考虑,最好换一个岗位。可是杨铭安将这段话藏在心里,并没有跟领导提出换岗申请。手术3天后,杨铭安更是急着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同事们劝他赶紧休息休息,可他却说,我就是个勘查现场的命。”陈德炜叹道。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杨工就是一个暖男。”同事陈晓说,虽然在办公室里资格最老,可杨铭安不仅没有架子,更是任劳任怨。
大部分时间,他在办公室录指纹、比对,或者在实验室提取指纹等各种化学实验。同事们还昵称他为“技术宅男”。爱人却抱怨:这个“宅男”,不在勘查现场,就在去勘查现场的路上。
在刑侦痕迹检验岗位中,检验人员最怕碰到的就是高度腐烂恶臭的尸体,不仅气味难闻,还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检验人员不能戴口罩,要仔细闻尸体的气味,以分析死亡时间或中什么毒,整个过程对身体影响很大。可是,杨铭安却包干了几乎所有的高度腐烂恶臭尸体的检查工作,亲自上阵检验。
“每次听到杨工说我来我上,我们同事都十分感动。”陈晓说,“永远像老大哥一样,把最苦的留给自己。”
在岗位33年来,杨铭安不仅自己技术一流,还带出了多名徒弟,陈斌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起跟着他学习。”陈斌说,“师父不仅是最好的导师,还是最好的同事,他告诉我们,做刑事痕迹检验,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我们的细心,关系到案子能不能破,‘始终要有一个习惯,无论什么案子,检验过程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和他一起进警队的同事,大部分早就提任了。哪怕是杨铭安带出来的几十号徒弟,很多人也都成了派出所、各科室的负责人。而身负几十项殊荣的杨铭安,依然是一名普通民警。
他把这些奖章、荣誉证书,塞到一个纸盒里,放在办公室柜子最不起眼的角落。而那些已经报废、跟了他几十年的痕检显微镜、容器,他当宝一样陈列在书柜里。
领导几次找他谈话,想给他提干,换岗位,杨铭安想都不想就摆手说:“放不下手里的工作啊!”
在女婿潘杰财眼里,岳父是个完美的人。2005年时,还在读大学的潘杰财初到公安实习,其间他送一份DNA检验请杨铭安签字。当时杨铭安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乐清可谓大名鼎鼎。要见这样的“大人物”,潘杰财内心有些紧张。结果杨铭安的和蔼可亲让潘杰财沐浴春风。“他很客气,那么高的个子,一进门就冲我笑。”潘杰财说,后来,潘杰财加入乐清公安队伍,成为杨铭安的徒弟,还成为他的女婿。
其实,杨铭安已经到了退二线的年龄,潘杰财曾劝岳父不要这么辛劳。杨铭安却说自己多做些,同事们就可以轻松一些。
人间留痕,天堂有痕
“爸爸,您走得那么匆忙,穿着您爱的警服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愿您在另外一个世界再也不那么操劳,你安息吧!”
人间,留有痕迹;天堂,还有痕迹。
听完逝者独女杨亚男抽泣着诉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闻者无不潸然泪下。两百多名民警摘下胸前的白花,放在杨铭安身旁,以示敬意。
2015年4月21日清晨的乐清殡仪馆,杨铭安生前战友,一个个哭成了泪人。
数百名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以及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普通群众,把最大的告别厅挤得满满的,他们都是来送别优秀的公安民警杨铭安。相识的,不相识的,熟悉他日常工作的,不熟悉但知道他为人的,每一名受访者口中,对杨铭安最多的评价是:“好人”。
巨幅遗像上的杨铭安,胸佩军功章,静静地微笑着。
杨铭安爱笑,但笑得不轻松。
破了案,他会像小孩一样兴奋地“呵呵呵”笑出声来,但每个案子的背后,总牵带着一个个家庭的沉重,甚至是很多人满满的血泪。
如今,再也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了。
没有留下一句话,杨铭安走了,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战友们在4月15日当晚赶到医院,期待着抢救室的门打开,看爱笑的杨工,像往常一样向他们微微一笑。看爱笑的杨工,突然蹙起眉头,蹲下用刷子一点点清理着地上的痕迹,一点一点为他们层层拨开罪案现场的迷雾。
但是,奇迹没有发生,好人杨铭安还是走了。4月20日,在乐清本地媒体推出的一个微信纪念专题页面上,三万多人为他献花,“杨铭安”三个字,以刷爆温州人微信朋友圈的方式,被永远铭记。
网友“@王冬敏”这样写道:对杨铭安的追思,是对他留给我们财富的一次厘清、一次弘扬。宏大叙事并不排斥绵绵思念,春天里的这场告别,也是一个群体对高贵本质认知的复苏:原来,高贵离我们如此之近,伴我们如此之久。高贵的品质,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湮灭,让我们默默缅怀,默默致敬。杨铭安,一路走好!
网友“@小妖”:我总是坚信,这个世界上总有情操特别高尚的人,有时候我们自己卑微,才看不到他人的光环。可是,最不希望看到用死亡来见证一个人的伟大。我不认识杨铭安,但当从微信上得知这样一名老公安,一件西服穿了六七年仍不舍得扔的时候,眼角不禁湿润了。
网友“@梅子”留言说:“虽然没有真正接触过他,但是却由衷钦佩和惋惜。他平淡却不平凡,还原了我对‘警察’两个字最初的理解。”
中共乐清市委于4月27日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杨铭安同志学习的决定》。此前,温州市委政法委也作出了《关于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向杨铭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是对杨铭安一生的极大肯定与褒扬。
(温州电视台《人民问政》记者肖波、《温州法治》杂志记者尹金良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