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背后的警察困境
舆论要创造让警察发声的正常氛围,不要站队式地攻击,妖魔化地批评,让警察有辩论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
不久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因被质疑在一档节目中用词不当引发广泛争议,甚至引发一些民警的抵触,但从警十年的张军认为,事情其实并没有网络上传播得那么严重。
“我和同事之间很少聊到这个事情,网上的争议好像跟我们挺远的,可能就是一些人的情绪发泄吧。”张军是北京某刑警队的一名刑警,他坦言,平时工作繁忙,都没有时间关注类似的网络事件,“像我们这样一线的民警是很辛苦的,和大家一样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其次是社会的分工不同,充当不同的角色。”
据张军介绍,他有时候为了伏击毒贩,和同事们蹲点,一蹲就是一个晚上,而这种任务对于他和同事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我们哪有心思天天去琢磨网上的信息,如果我们也天天在网上泡着,这个社会就大乱了。”张军说。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中表示,警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强势作为,但在舆论场上却容易处处碰壁。他认为,警察在舆论事件中应该学会发声,但警察群体在舆论背后却陷入现实的困境,“警察在一个个舆论事件中中弹或躺枪,让他们深感舆论和媒体的可怕。”邹振中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谣言的中伤
但舆论对警察的形象有着实际的作用,谣言的杀伤力更大。
2015年7月1日,福建省泉州市一名青年男子与朋友到市区一家酒店吃饭喝酒后,与酒店工作人员发生纠纷。该男子借着酒劲闹事,最终被巡逻的民警控制住时,该男子突然死亡。
据目击者称,该男子拼命挣扎、反抗,多名民警同时上前,合力将该男子压倒在地板上,用手铐将他铐住,又用绳索将他的双脚捆绑起来。过了一会儿,刚刚还在地板上挣扎的男子突然没了声息,警方当即拨打120,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抢救。遗憾的是,急救人员检查后发现该男子已经死亡。
泉州公安随后介绍,正组织法医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初步检查,事发前民警正在正常巡逻执法,该男子的死因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尸检和调查才能确定。
但是,记者发现此时网络上已经流传着一些类似“泉州警察暴力执法打死人”的帖子。
张军表示,类似这样的网络谣言其实对警察的形象损害很大,“如果我是当时执法的警察,看到这样的信息当然会气愤,也会很伤心。”张军说。
另一事件,则暴露谣言真实的面目。2015年1月9日,网友发图文称:上海闸北区一女子政府门前跪求领导,希望得到妥善安置,“突然冲出几个彪形大汉连扯带拉,其下身裤子被扒”,“照片是其7岁女儿在警所拍摄”,并且直指拉扯的大汉是警察。
但事后,警方公布的监控视频却显示,该女子在一间屋子里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演戏,其丈夫则帮忙拍照,并发到网上。视频显示,该女子突然躺在地上四处乱蹬,并将裤子脱掉,警察见状走到屋外,旁边则有一个男子拍照。
但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案例却并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复杂的社会心态与需求是网络谣言的动因。有部分群众散播谣言,虽然是出于趋利避害、发泄情绪或传递爱心的正当需求,却被居心不良的人加以利用,继而成为网络谣言的推手。
不要舆论绑架
2014年7月29日,对于湖南邵阳市大祥交通大队五中队干警聂建峰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当天下午,他和同事正在西湖桥南一带巡逻,遇见了黎女士骑着一辆未上牌照的电动自行车,他们便将其拦下。听说要交50元罚款,黎女士不干了,随即叫来儿子康先生。康先生抵达现场后,拒绝缴纳罚款。事态陷入僵局。
此时,媒体记者接到爆料后赶来,发现已有不少群众围观。康先生位于人群中心,不时大喊,旁边一位妇女神情十分激动,表达对交警的“控诉”。但交警执法属于正常范围内。一位交警正拿着执法记录仪拍摄事件经过。
“警察打人了!”几秒钟后,围观者中一位头发花白微秃顶的老人开始大喊。康先生则干脆在地上不起来,称自己“屁股痛,站不起来了,还不知道有没有后遗症呢。”紧接着,后来围观者越来越多,纷纷认为是“警察打人”了,并且不少人拍照发到网上。
见冲突升级,围观者不断起哄,聂建峰只好打了110,最后才将事情解决。
而在2014年,他遇到类似冲突,已经有三次了。“在执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困惑。作为执法者,我们必须依法履行公务;作为普通人,我们也理解一些市民的难处。”由于目前社会的确存在一些不公现象,民众便很容易将怨气出在基层执法者身上,宁愿相信“警察打人”,而不愿相信警察正常执法。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2013年2月12日,一段《三亚旅游悲惨遭遇》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大量网友围观。由于视频里出现警察殴打游客的场面,网友一边倒地对视频中的游客给予同情,并声讨三亚警察暴力执法。
2月13日,三亚警方发布视频《所谓大东海警察打人真相》,对先前网传视频反映的事件进行说明,并向海南当地网站南海网记者发布调查通报,称该事件过程系游客翁志刚在酒后倒车时剐蹭到水泥块,恼羞成怒后滋事追打协警。
视频中的事件发生于2012年12月19日,事发地是三亚市夏日百货商场门前停车场。警民双方发布的同一事件的视频内容却截然不同,事实真相到底如何?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2月15日,三亚警方公布涉事人情况,翁志刚为黑龙江省穆棱市政协委员,目前已被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寻衅滋事、妨害公务罪批准逮捕。警方称,逮捕翁志刚后,其亲友多次对警方威胁及进行金钱利诱。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吕德文表示,当前警察执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因公安基础工作不扎实造成的,如基层公安保障不力、一线民警缺乏训练。
而部分存在争议性的执法行为,一些当然是公安队伍里面少数害群之马造成的,但相当一部分是技术环境的复杂性必然产生的。舆论监督警察执法行为,应站在维护警察权的权威立场,建设性地提出意见,这样才能在社会分化极为复杂情况下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总之,多一些调研,多一点技术分析,少用或慎用政治正确的话语,不要让社会舆论绑架警察执法行为。
争议事件警察需及时发声
经过近大半个多月的舆论发酵和反复,黑龙江安庆火车站“枪击事件”逐渐走向明朗。5月21日,哈尔滨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孙成毅表示,在调查、核实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检察机关认定,庆安事件中民警李乐斌是依法执行公务,在处置此事件中,使用枪支依规合法。
5月14日,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形成“民警使用枪支依规合法”的调查结论。检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独立调查,其结论与警方的认定一致。
据介绍,检方工作组调取了事发现场的监控录像、目击者证言、当事人陈述,以及警棍、枪支等物证照片,伤亡鉴定和枪支弹药鉴定等100余份相关证据材料,经过10多天的调查,最后认定民警开枪依规合法。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宗伟教授亦表示,被击毙的庆安当地人徐纯合最初的行为属于治安范畴行为,警察的制止也是有效的。但后来用水瓶砸警察、摔孩子,都属于使用警械的范畴。在过程中其行为又有升级,尤其是抢夺防暴棍。警察掏出枪支警告,都未有效制止,最后才开枪。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认为,如果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开枪,民警就有可能涉嫌渎职。
即使多方调查都显示,李乐斌开枪属于履行正常的职务行为,但舆论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平息。
吕德文认为,警察用枪是一个技术问题,警察开枪适当与否,也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来作出判断。简单地质疑警察开枪行为不妥,质疑公安机关为何不公布录像,很是不应该。一些律师和专家在评论这次事件时,普遍聚焦于“一枪毙命”有待商榷。
邹振东教授认为,舆论要创造让警察发声的正常氛围,不要站队式地攻击,妖魔化地批评,让警察有辩论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
同时,他也表示,警察也要学会在公共舆论场发声,争取理解,赢得认同。无论如何,不能回避。
“像舆论十分关注的案件,事涉警察的形象,要让警察说话,如果做错了,就承认;如果没有做错,就要还他们清白。特别是警察的上级部门,下级有事,如果有错,请及时纠正,并勇担领导责任;如果下级没错,请给他们撑腰,不要让他们在舆论的风暴里独自飘摇。”邹振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