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审理情况通报会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624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审理情况通报会,发布典型案例,分析当前重大毒品犯罪出现新型毒品多样、包裹快递成运毒新渠道等六大新问题,并通报该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思路及相关做法。

  一中院刑一庭副庭长余剑向记者介绍,当前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六个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重大毒品犯罪案件频发,涉案毒品数量巨大。2014年该院审理的毒品案件中,有5起涉案毒品达到10公斤以上,而201515月,涉案毒品达10公斤以上的案件已有6起。二是涉案毒品以甲基苯丙胺(即冰毒)为主,新类型毒品种类多样。近九成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均涉及冰毒,反映出冰毒已代替海洛因成为涉案数量最多的毒品种类;化学合成生产的新类型毒品则成为近年来主要涉案毒品类型。三是运输毒品成为主要犯罪类型,且出现制毒犯罪苗头。案件反映出公路运输成为毒品进入本市的主要方式,92%的运毒者是自驾汽车或乘坐长途汽车运送毒品来沪;此外,物流运输、邮政包裹甚至国际邮政快递也成为犯罪分子用来运输、走私毒品的渠道。四是境内外毒品来源地相对集中,种类特色明显。受毒源地大量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影响,来自金三角及巴西、哥伦比亚等南美洲国家的涉案毒品多为海洛因、可卡因等,而来源于广东等境内沿海地区的则多为化学合成类毒品。此外,共同犯罪案件多发,呈团伙化、年轻化、女性化趋势。由于涉毒犯罪新手段、新类型层出不穷,导致司法实践中新类型疑难问题不断增加,案件审理难度加大。

  一中院副院长倪金龙指出,该院对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一贯依法严惩,同时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格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排除非法证据,强化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意识。该院加强专业审判机构建设,探索创新审判工作方法,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如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启用证人屏蔽技术推进证人出庭作证,首次采用声纹鉴定方法审查核实证据,首次在庭审中适用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今年一中院自主推出的公益性原创微视《法眼观象》的第一期,还专门就容留他人吸毒这一较常见的涉毒犯罪作了法制宣教,取得了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