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法治 遗志可继

——记乔石生前捐出稿费设立“志同法治基金”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61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同志的遗体在北京火化。为悼念乔石同志,19日当天,首都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各边境口岸、对外海空港口,中国驻外使领馆将下半旗志哀。

  1985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后,乔石十分重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933月起,乔石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法律地位。

  “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一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乔石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展现出其对民主与法制的深刻理解与重视。

    “乔石虽然走了,但他一生为法学界做出的贡献仍然让人铭记于心。”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鲍绍坤说。

    实际上,就在乔石逝世的前一年,他仍然不遗余力,在为中国法学事业做着贡献。201412月,乔石决定将《乔石谈民主与法制》一书的个人稿费100万元如数捐出作为启动资金,并由相关企业家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正式在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下成立“志同法治基金”,用于促进中国的民主与法治事业。 

    《乔石谈民主与法制》一书共收录文章102篇,内容为1985年至1998年乔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有关民主与法制的重要讲话、报告、谈话。“绝大部分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反映了他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践中所作的深入思考,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一段重要历程。”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成立于19865月,是经国家民政部社团登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募基金会,是目前国内致力于法学公益事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一。“志同法治基金”以资助关乎法律的学术课题研究和各种相关的公益项目为主,致力于维护司法公正,推动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据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鲍绍坤介绍,当年筹备“志同法治基金”时,原本打算将基金命名为“乔石法治专项基金”。“但乔老为人低调、不喜张扬。后几经权衡,选用了乔石本名’蒋志彤’中的‘志彤’二字,并改‘彤’为‘同’,取志同道合、依法治国、复兴中华之意。”

    “志同法治基金”这一名称,最终得到了乔石的认可。

    “父亲曾长期负责政法工作,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国家是他的梦想。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乔石的大女儿乔凌在“志同法治基金”揭牌仪式上说。

    如今,乔老虽然走了,但“志同法治基金”却已经开始在相关领域初露头角。“基金虽然成立时日较短,但相关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鲍绍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