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神剧”接棒“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足球神剧”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粉墨登场了,大有将“抗日神剧”拍死在沙滩上的势头。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影视剧备案中心已可检索到5部足球剧,看看这些备案内容,真是不同的剧情,同样的雷人:包拯和大力神杯合影,金靴奖源自中国宋朝,气功高手智商上碾压C罗、球技上血虐梅西……“抗日神剧”中的无聊意淫,竟然“穿越”到足球故事里了。
目前被证实即将上映或投拍的足球题材影视剧,或打巨星牌,或走青春路线。此前,一份包含几十部足球影视剧的名单在网上疯传,有的剧情写球员穿越到古代,还有的写菜鸟球员穿越到十几年前的欧洲五大联赛上,成为球神。
据报道,今年国内将播出的电视剧《旋风十一人》是已经制作或计划制作的六七部足球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部。此前的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等情节成了拙劣的笑料,足球剧令人担心就像抗日剧一样,过多过滥也会让观众感到厌倦。
这批足球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现,正逢中国寻求复苏足球运动、重现辉煌的大背景。一方面,政府发展足球的举措触发制片人寻找足球题材剧本的灵感,制片人了解此类题材容易通过审批,为了省事,他们很快就能拿出剧本,并且搭上便车;另一方面,足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育项目,之前还没有太多关于足球题材的影视作品,因此制片方都想分一杯羹。
其实,所谓的足球影视剧从剧本制作到投拍,再到后期包装,呈现出的是以校园足球或职业足球为背景的都市生活,足球只是一个背景。如果丢掉这个背景,这类足球影视剧,就成为不入流的文艺剧,故事乏味,剧情逻辑牵强,这对于早已通过大量观看美欧剧、日韩剧提高品位的影视剧迷来说,显得毫无吸引力。
比起抗战剧,足球影视有难以逾越的先天不足。由于喜爱足球的国人少,爱看足球影视的观众则会更少。中国足球缺乏群众基础,此乃人所共知的事实。既然大多数国人对足球不喜不爱,他们自然也不会爱看足球影视。
艺术需要想象,人性亦喜爱猎奇,只要尚在合理范围内,娱乐一下也无不可,问题是,我们的编导们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不荒诞到极致,似乎绝不罢休。撕下抗日、足球的外衣,说到底,所有“神剧”共同贩卖的,就是一种猎奇心理,一道“审丑”菜肴。明星的噱头、感官的刺激,招式的离奇、剧情的离奇,脱离常理、不顾现实,凡此种种,为的只是引来观众茶余饭后的共同吐槽,博的不是别的,恰恰就是“眼球经济”。这样的“神剧模式”,能激发新时期中国民众对足球的巨大热情吗?对于社会又有什么价值?
观众不想刚逃离抗日“神剧”,又马上陷入足球“神剧”的漩涡。神剧泛滥,“愚乐”横行,空洞和扭曲充斥着荧屏,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反思,这样的“神剧模式”,绝不是无伤大雅的。娱乐不能无底线,影视也要有担当。一个国家的影视,代表的是国民的共同话语和审美趣味,在神剧模式下,却沦为毫无节制的“意淫”和怪异的“审丑”。如果任由神剧思维肆虐,即便我们有再多的好东西,也经不起这样的伤害。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