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江归棹图》说清官林儁

    日本人畑俊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日本侵华日军总司令,他收藏了一幅题名“春江归棹图”的手卷,这幅手卷记载了一段清朝官员林儁的故事。

    手卷分画心和题跋两部分。画中阳春三月的郊外景色清新怡人,远处的农田、屋舍、庙宇、城墙等错落有致。画中人物和山水部分准确生动,寄托送行友人的无限思念,点出了“送别”的主题。

    题跋部分共抄录十一首送别诗。从画上款识“春江归棹图,嘉庆壬戌三月上浣洪范写”以及卷后题跋首段文字看,是官员“西厓”于清嘉庆壬戌(即1802年)南归,其一干友人特作诗相送,请画家洪范作图并抄录各人诗作于后,汇成一卷“春江归棹图”。

    “西厓”即林儁,字西厓,江苏人。乾隆六十年任四川布政使。嘉庆五年,他以劳疾乞归,由杨揆接任四川布政使。林儁在川为官40余年,留心民疾,兴利革弊,深得川人敬仰,其事迹载入了嘉庆《四川通志》《职官?政绩》中。清代200多年间,任四川布政使者多达近百人,而立传录入《政绩》者仅8人,林儁是其中之一,可见林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清官廉吏。

    据史载,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清军收复大小金川,林儁特调四川通省盐茶分巡成()()兼管水利道,驻省会成都。当时富顺、射洪等县积欠币银20余万两,奏限十年归还。林儁革除奸商,斥逐猾吏,设法疏通,刚满九年,积欠全部还完,商民无不倾心感悦。

    诗作中也有不少与四川地方史记切合之处。如“乱民朱天顺、王应珑等相继煽逆,公不动声色。各逆俱以次弋获”。据载,乾隆五十五年,有奸民朱天顺、吉和尚等,潜谋不轨,约于元旦日焚掠成都。林儁知道后,马上派兵,连夜出城,在彭县、郫县、温江、雅州一带奔驰20昼夜,将首从各犯,全部就擒。省城及各地方,得以秋毫无犯。诗中还有“亦有都江堰,水利沿先秦。作堰与淘沙,成法犹未湮。维公力修筑,灌溉盈郊畛”等句。当时林儁兼管都江堰,每年都要多次到都江堰视察,加工修筑都江各堰,如有冲淤之处,立即驰赴该处,履勘兴修,使河流畅达,及时灌溉,不误农时。

    前任布政使解甲归田,离别之际,蜀中同僚友人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话别,这其中不免掺杂着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提携帮衬的因素,手卷将后三任四川布政使的诗作汇集一处,送赠前任,恰是一段翰墨姻缘的呈现。

    此幅手卷共汇集了林儁之后三任四川布政使以及地方官员十一首送别诗,为研究嘉庆初年四川地方官员之间的应酬交际网络,以及林儁治下川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作者就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