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祖果:做一名无悔的人民法官

    在北京的亦庄地区,有一个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国家级开发区内设立的法庭,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下称开发区法庭)显得至关重要。

    单祖果,正是开发区法庭的庭长。

  和很多法官一样,单祖果也曾面临社会高薪的诱惑,承受当事人的不理解,面对法律公正与事实偏差的无奈冲突,以及司法改革大背景下年轻法官所承受的重压。但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心里的法官梦,并为之努力着。

一名少年的“包青天”情结

  1998年,单祖果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怀着对审判事业的一腔热情,开始了自己的法官职业生涯。

  单祖果告诉记者,刚进法院那些年,机关人员流动性不高,工作压力也不大,一年结100件案子就能“显摆”一下,人们对法院、法官大都充满了艳羡之情,好像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铁饭碗,只要牢牢抓住就能安身立命,身边的人也很少有跳槽的。

  “我来法院工作,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法官情结。”他说,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正值电视剧《包青天》上演,那时候就希望能像“包青天”一样惩恶扬善,所以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法律专业,毕业之后自然而然选择做了法官。

  在单祖果看来,基层法院是接触案子最多的,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也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法官是一个逻辑、经验、素养、心性均不可或缺的职业,法学院的技能训练和具体司法实践的对接,不是一蹴而就的。

  刚上班时师傅对单祖果的评价是“书生气太浓,跟老百姓说不上话”。对此,他颇不服气。一天,他终于找到机会在师傅面前“露一手”。

  “你这种行为构成缔约过失,应该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法律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就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做调解工作时,单祖果一坐下就滔滔不绝。可他所说的法言法语让当事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正当他手足无措时,师傅和当事人寒暄了起来,并用大白话把他刚才的意思完整地解释了一遍,当事人这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他向师傅求教,师傅说:“老百姓关心的是‘盐打哪咸、醋打哪酸’。”师傅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作为一名民事法官,大多接触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有的人目不识丁,有的人对法律一知半解,有的人对是非曲直坚持着朴素的道德观念,有的人对法官缺乏信任和理解。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案情,存疑争议之处还需要实地走访,心对心面对面地了解探查。”单祖果说。

  独立办案以后,他一直坚持对任何存疑的案件都要到现场勘查、走访、调取证据,不到1年,便熟悉了农村百姓的生活习惯,懂得了老百姓所说的“山墙”“滴水”“影壁”都指的是什么,终于可以和老百姓“说得上话”了,甚至还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那时我感到无比骄傲,审判工作也越做越有成就感。”单祖果说。 

  伴随着法槌一次次敲响,伴随着判决书一次次编辑,伴随着近70%的案件一次次调解成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丰富、角色的转变,单祖果从一名书记员逐渐成长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庭长,已经把法官这个词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里。

疑难杂案也不怕

  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再到副庭长、庭长,17年来单祖果一直在基层派出法庭,作为法官,他审理案件2400多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年结案近300件,每年制作的判决书有40余万字,扎实的审判实践的锤炼使他的业务能力迅速提升。 

  2008年,单祖果担任红星法庭副庭长,红星法庭管辖的西红门、旧宫、瀛海和亦庄是北京市城南计划中发展最快的四个镇,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马不停蹄地调查、开庭、谈话、调解、制作判决书,单祖果承担了大量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

  在乒乓球奥运冠军马某诉其妻张某离婚案中,当事人双方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案件的审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该案始终聚焦在公众的视野中。由于双方婚后财产众多,包括广告代言费、奖金、出场费、房产、汽车等,案情异常复杂,加上当事人对法律的不理解,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这件离婚案件前后持续了1年多的时间,各路媒体密切关注,案件进展始终聚焦在媒体之下。

  作为承办法官,单祖果努力克服着舆论压力和办案压力,多次去马某服役的广东某球队展开调查,抽丝剥茧查找双方婚后共同财产的去向。最终,马某与张某达成离婚调解协议,马某也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上获得冠军。在各路媒体大肆炒作的情况下,没有出现一起对法院工作负面评价的新闻,一起国际体育界都比较关注的离婚案圆满解决。

  “说实话,自己当时办案的压力也确实不小,担心一旦处理不慎会对法官、法院的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不过这件案子最终处理的效果还不错。”单祖果坦言。最终他顶住了人为的压力和干扰,公正廉洁审理案件,并最终组织双方自愿达成调解方案,使一些想挖噱头、爆料炒作的行为人目的没有得逞,案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在他审结的2400余件案件中,以调解和调解和好后撤诉方式结案的近1000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多次获得当事人赠送锦旗。

  在调解案件时,单祖果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工作方针,调解工作中推行 “五步走”,提炼出“三三三调解法”,将大量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消除信访隐患。

  单祖果常说,学习就像充电原理一样,一生充一次电远远不够,在实践中,只有积极总结和调研,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培养娴熟的司法能力。

  工作之余,他累计发表法制类文章300余篇,其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北京市法院系统学术论文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获得北京市委政法委党校、北京市法学会组织的北京政法高层次人才论坛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奖。

  “即使再难再棘手的案件,只要我们用心去办,带着规则和法律办案,也带着思考办案,清正廉洁、勤勉敬业、公正无私,我们的傲骨必定撑起法律的尊严,使整个社会树立对法治至高无上的信仰。”单祖果说。20151月,他获得第一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提名奖。

“操心”的庭长

  20119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挂牌成立,单祖果受命调任开发区法庭庭长。

  对于这个集体,单祖果评价颇高:“我们开发区法庭是一个团结、年轻、富有朝气的团队,法官们学历高、水平高,个个干劲十足,遇到疑难复杂案件能够主动向老同志虚心求教,对待当事人认真负责、有耐心,让当事人能够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打一个明明白白的官司。”

  2013年,开发区法庭荣获第八届“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并在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评选中获争创奖,他所带领的4名法官获得6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因为都是年轻人,法官的个人问题成了单祖果心里的一件大事。“有对象了吗?有合适的人选吗?”这几乎成了单祖果跟人聊天的“标配”话题。在被问到对单庭长的评价时,开发区法庭法官乔晗脱口而出:“他喜欢给人介绍对象!”

  “最近几年,法院的年轻法官流失现象严重,有了家庭就能稳定一些了。”提到这个话题,单祖果有些无奈。

  在他看来,自己能够坚守法官这份事业,主要是源于“热爱”二字。“我是发自内心的爱司法事业、爱法官职业。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看到庭里的年轻法官一个个成为业务骨干,收到当事人一面面锦旗,看到矛盾化解后当事人的一张张笑脸,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单祖果说。

  17年间,单祖果多次被大兴区人民法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办案标兵,并获区政府嘉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法官”和“新区优秀青年人才”。2011年,他作为北京市政法系统高层次人才赴美学习培训,2013年入选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2014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他是目前北京市各级法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法官。

  在工作之余,单祖果会踢踢球、跑跑步,舒缓一下工作压力,以便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认为,通过踢球,既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也锻炼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协作配合能力,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这和司法审判有很多相通之处,能与工作相互促进,带着思考和规则办案,使自己更好地从事法官这个职业,从而更加热爱这份职业,永远保持着工作的热情。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选择这份职业,不是法院求我来的,而是当初我渴求法院给我一个就业的机会,把这份职业当事业来做,做人应当知恩图报。”单祖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