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看公务员“下海”
现代社会的职业都是双向选择的,报考公务员成为人民公仆,是一种选择;离开体制,寻找另一片天地,也是一种选择。
“我在暮秋时节辞别你,悄然之间,寒意有些袭人的初冬已经来临。”
2014年末,湖南省平江县委书记田自力的辞职信在网络间流传开,官员辞职再次成为公众舆论热议的话题。
几千年来,中国人“官本位”的思想从来没有转变,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公务员,长期以来都是国民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旱涝保收的薪资待遇、体面安稳的职业前景,让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争相参加公务员考试,谋求体制内的“铁饭碗”。
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公务员热”降温,而体制内的公务员又为何开始寻求脱离编制,走上下海从商的道路呢?
公务员何以成跳槽主力军?
熟悉人才流动规律的人都知道,每年春节后的三四月都是传统的“求职季”,与往年相比,2015年市场上求职主力的身份却让人感到有些吃惊——公务员。
自今年2月25日至其后的三周时间内,已有超过1万名公务员通过某招聘网站提交简历,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4%,位居跨界跳槽者中的“最活跃群体”。
近日又有报道称,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行业人员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三成,与此同时,今年全国多个省份出现了公务员报考“降温”的现象。
2014年末,全国共有140余万人通过2015年中直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资格审查。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本次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5年来新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体制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这使得公务员的生存和就业环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从严治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让一些政府部门原有的隐性权力和福利消失了,对公务员的纪律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
再者,现有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并不能全面满足公务员的需求,针对有关职务晋升、奖励激励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造成一部分公务员对当前职业的满意度不高,不少体制内的公务员开始出现“跳槽”的现象,从而衍生出了今年求职季大批公务员投递简历的情况。
对此有专家认为,从历史上看,每逢经济政策利好、改革力度加大的时期,公务员群体的离职数量就会出现上升。当前公务员中离职现象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这与前一阶段盲目“公务员热”现象之后的消化、调整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之政府打破壁垒、挤压灰色空间的改革成效又开始显现,“公务员”不再具备太多身份和特殊的优势,进而正在回归为正常的社会职业选择。
三次离职潮,十万“下海官”
据资料统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三次公务员辞官下海的离职潮。
第一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离开体制的干部,大多是因为“学非所用”,或感觉个人能力难以发挥,于是选择辞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也有少数人是触摸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主动选择经商。
第二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中提及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很多重要方向——“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不仅正式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取向,也为当时的体制内外的精英人才投身社会发展、发挥才智和热情指明了出路。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来看,就在1992年当年,12万名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有很多公务员选择直接离开体制谋求商机,不过也有不少人给自己留了条后路,选择停薪留职。如今,他们中的佼佼者已成为中国最显赫的商界精英。
受这一群体更深层影响的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也从此发生了转变,精英群体也开始分化:从“学而优则仕”转向了投身商业,追求并拥抱财富。
第三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2002~2003年。据新华社报道,从2000年1月~2003年6月,全国(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下海”。此时的中国公务员,除了受到1998年政府机构人员裁减改革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的民营经济此时正处于政策异常宽松的蓬勃发展期。
如今,随着官员既得利益与灰色收入的不断削减,福利体制改革进一步蚕食掉了一部分官员的特权,中国政治气候与社会环境再次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部分离职公务员成了一些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因为他们熟知政府流程、办事风格,掌握政府部门的人脉资源,因而备受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三大受政策影响最强的行业所青睐,部分企业甚至抛出了“高薪诚邀公务员辞职”的招牌。
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辞官下海?人们不免会猜测:中国会迎来新一拨官员下海潮吗?
显然,体制内的权力运行方式转变,只是官员辞职下海的“推力”,是其中一个内在变量。而更为重要的变量,则是另一股来自体制外的“拉力”是否足够强大。
理性看待公务员辞官下海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务员退出体制,是在国家政策逐步完善下的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
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顺应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
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正式规定了公务员辞职、辞退、开除、退休等退出制度,200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该规划明确要求着手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
四川大学人权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凯华认为:“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制度,不仅能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积极性,改变臃肿的人员设置,而且有助于精简人事组合,提升公共部门服务水平、工作质量,促进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有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
实际上,持续多年的“公务员热”早已引发社会有识之士的质疑与诟病,当很多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年轻人为了体制内的稳定,为了福利待遇的诱惑,甚至是为了权力能够带来的额外的、违法的收益与好处而报考成为公务员。
随后,从事着一份既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无关,同时也不是自己兴趣所在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只会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莫大的损失。
本来,在一个选择日益多元的时代,择枝而栖本应是一件平常之事。只因对象是“公务员”,一切才显得有些不同寻常。经过媒体报道、见诸茶余饭后的辞职公务员只是冰山一角。
公务员的身份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工作身份,难免会出现“跳槽”现象。
现代社会的职业都是双向选择的,报考公务员成为人民公仆,是一种选择;离开体制,寻找另一片天地,也是一种选择。
专家建议,对于公务员辞职还需理性看待。无需拍掌叫好,也没必要忧心忡忡。不过,对于公务员“跳槽热”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却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