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的农村普法新路

    从2011年“六五”普法规划启动年起,北京市延庆县司法局结合“六五”普法的进程,以加大“三农”法制宣传教育为法治建设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和掌握基本法律常识的法律工作者队伍,促进和提高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水平为目标,突出对农村“法律明白人”的培养。截至今年,累计培养了4872名“法律明白人”,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法治新农村的崭新之路。

普法新突破

    北京市延庆县司法局副局长夏书利告诉记者,所谓“法律明白人”,是指能够自觉尊法、守法、用法和学法,明辨是非,对民事、经济、刑事和社会法律有较高的了解和认知,遇到法律问题主动寻求法律帮助的公民,其主要作用是带动周围村民一起学法用法,普及法律知识。

    记者了解到,“六五”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法律院校师生、大学生“村官”、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等都是“法律明白人”的培训教师团,培养对象重点是农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人民调解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中心户长、公益就业人员等八类人。

    “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我们结合地区普法需要,提出了在农村培养‘法律明白人’的工作目标。长远目标确定为一户一名,目前已从二三十户培养一名到每12户一名,全县共培养法律明白人4872人。”夏书利介绍说。

    “现在村民法律意识增强了,遇到拖欠工资的、上班不给上保险的都赶紧到镇里的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去寻求帮助。而且培养‘法律明白人’作为法治建设五大工程之一,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学法用法积极性,农民的维权意识提高了,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也不断增强。”沈家营司法所所长吴振元介绍说。

“小纠纷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

    沈家营镇冯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厚德村”,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跷大拇指,但是小的纠纷也是有的,特别是涉及农村土地时,大伙都睁大眼睛看着,有点事就比较容易引起纠纷。

    20144月的一天,村民王大勇(化名)在盖房时想多往外占一米,结果影响了邻居的出行,多年和睦相处的邻居差点因为这件事打起来,最后经冯东喜的调解,村民按房照原有的尺寸翻盖新房,两家人和好如初。

    冯东喜说:“以前因为浇地村里有人吵过闹过,那会儿我是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跑了这边跑那边,希望两边各让一步,就是说不妥!现在有法可依了,调解起来更容易了!”

    冯东喜是冯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村里人都称呼他为“铁四书记”。2012年,他就成了村里的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之后再出去调解纠纷,特别是遇到涉法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依法解决。“能查法律资料的自己就查了,查不到的就给镇里的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打个电话让他们给支个招儿,然后再去调解,入法入理,大伙听了是口服心服。”冯东喜笑着说。

    “小纠纷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各种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地得以化解。像“铁四书记”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冯庄村村里一共有12个。

    有了一批“法律明白人”,也带动了村里的其他人开始学法用法。“以前村里时常有人来卖假药,大家也没辙。现在有人再来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大家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卖假药的人现在基本没有了。”冯东喜说。

覆盖多渠道、多形式普法

    除了做到有教材、有讲师、有培训、有考试、有认证,向考核合格的“法律明白人”发放合格证书外,各个司法所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普法。

    延庆县司法局副局长夏书利介绍,一是开展民俗普法。各乡镇、街道司法所举办法制春联下乡村活动,组织创作法制春联。请县内书法家入村写春联,对精品春联集中展示。同时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的剪纸、顺口易记的顺口溜、生动形象的漫画进行普法。

    二是创新文艺宣传。改变法律条文枯燥的特性,司法局鼓励各乡镇组建法制文艺志愿者队伍,自编自演身边事,编印原创法治文艺节目优秀作品集,打造一批专兼结合的法治文艺节目,组织法治文艺节目巡演,以说唱形式倡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遵纪守法。

    三是发挥媒体作用。借助农村数字影厅建立法治文化活动中心,增添法治格言、口号等,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观看法制教育讲座光盘和法制短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等。

    四是启动“法制广播村村响”工程,由专人负责每天播报3次,每次10分钟,广播稿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周一讲稿”,达到农村普法受众群众全覆盖。

    此外,各乡镇司法所还组织农村“两委”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坚持民主活动日会前普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法制宣传。建设普法文化墙、法律宣传栏,建立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室和法律图书角,开办电视法制专题栏目等,达到农村普法受众全覆盖。

    “全县还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服务网络,每个村居建立法律服务室,并积极引进外来专业资源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一村一居一律师’;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服务中心,免费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代理诉讼;县级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每天8.5小时接听群众来电,让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优质法律服务。”夏书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