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将是下一个增长点

    目前国内纪录片制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民间力量参与不多,管理机构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握纪录片制播情况等。最主要的是创作队伍不够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

 

寓教于乐纪录片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日前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随之有400多部(集)纪录片进入20家影院和8所大学展映。本次纪录单元邀请到了全球411部优秀作品参加评审,其中国外有256部,国内有155部(集)。

    开幕式上,中外专家评审团公布了本届纪录单元推荐的10部作品和一部最佳作品。纪录单元的承办方之一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提出“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途径”,获得纪录片论坛关注。据介绍,这家传播中心每年推动100多个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向全球传播,许多节目到达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近年来不断推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佳作,包括最近荣获联合国减少灾害危险办公室颁发的最佳减灾故事奖的合拍片《崛起的希望》等,目前正在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手打造从高空纵览中国的鸿篇巨制《意境中国》。

    纪录片是记录历史、启发思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节目形态。调查发现,在纪录片收视群体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群占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在现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泛娱乐化时代,纪录片提供了一个让观众学习的平台,观众能以轻松方式感受时代变化。

    纪录片作为区别于其他影视制作的独立视觉作品,其辨识度高低与公众影响力大小息息相关。据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于20131230日至201418日调查的数据显示,有高达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28.3%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而且,有超过1/4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不知道该片是纪录片,甚至有观众把它归类为电视节目、电视剧或电影。   

    2012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超高收视率。但是,公众对纪录片是否真正了解?纪录片在公众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公众接触纪录片的状况如何?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传播效果实验室开展了“中国纪录片公众形象调查”,力图探讨城市居民对纪录片的认知与观看状况,纪录片观众的基础状况、偏好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在过去半年里观看过纪录片,学历越高的群体对纪录片的认知度越高。陪伴过数代人长大的《动物世界》观众比例最高,群体覆盖至73.9%,央视的《探索发现》则收获了50.7%的观众粉丝,其余类似《大国崛起》《春晚》等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与频道亦在群众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去年底在广州举行的201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表示,目前,中国纪录片价格仍然偏低,很多影片每分钟售价在百元之下。此外,我国版权保护力度很弱,使得拍摄成本无法收回。2014年,我国所有34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今年所有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我国目前有34个上星综合频道,光这一项,全年播出量就有大约6000小时,为现有播出量的一倍还多。”

国内纪录片空间大

    自201111日,中央电视台旗下一个崭新的频道CCTV9纪录频道悄然开播。很快,纪录频道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纪录频道的观众满意度竟一跃成为全国纪实类、科教类频道之首。曾经多次担任纪录片大赛评委的著名电视传播策划人喜宏认为,以往的纪录片播放中,没有一个固定的电视播放时间。央视9套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让观众不会产生疲劳感,这种多方位视角、主题多元化的叙事丰富纪录片的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不言而喻,以往的纪录片以纯纪录片形式,专业而又学术,受众非常少,节奏沉闷,或者专题过于深奥,或者电视台考虑收视率等压力过于讨好和迎合观众,流于俗套。而现在以人文关怀和社会纪实内容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在观众中产生影响力,表明制作者正在尝试一种能有更多受众的创作模式。现在,一些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多采用叙事方式,这种多方位视角、主题多元化的叙事丰富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不会产生疲劳感,是个不错的选择。譬如,央视9套纪录频道面对的是全球1850岁的收视人群,这些人群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人群。在内容选择方面,以全球化的视野、采用通行的国际叙事方式定位,符合国际化制作水准。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的产业数据研究始于2007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延续,在2011年首部中国国家级年度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中正式以产业报告形式呈现。在中国纪录片行业处于产业化嬗变的关键阶段,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宝马《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为案例,发布“微纪录”的概念。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是微纪录片本体的主要特质,其制作和传播手段更加多元灵活,在社交媒体传播和商业应用两极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时下,微博成为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主阵地,占新媒体传播量的88%;《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后续的《舌尖2》仍然是被提及最多的纪录片;口碑营销成为纪录片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微博对纪录片的口碑评价中,中性评价占70.85%,正面评价占26.67%,负面评价占2.48%;《京剧》是最受期待的纪录片,《萌宠成长记》成为网友最喜爱的纪录片,热度很高。

    调查数据显示,纪录片制作类型单一、展示渠道狭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的公众影响力。以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春晚》《动物世界》《探索发现》,BBC纪录片、美国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为例,在受访者中看过《动物世界》的观众比例最高,达到73.9%;有50.7%的观众看过《探索发现》;看过《春晚》《大国崛起》和美国探索频道的观众占比20%左右;BBC纪录片的观众比例最低,只有16.3%。在类型偏好上,历史类纪录片的受欢迎程度遥遥领先于地理类纪录片、动物类纪录片、人物类纪录片、科学类纪录片、社会类纪录片和军事类纪录片,超过60%的人喜欢这一类型。

    应当看到,目前国内纪录片制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民间力量参与不多,管理机构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握纪录片制播情况等。最主要的是创作队伍不够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电视台甚至没有专门的纪录片创作人才队伍,往往发现或确定好纪录片题材后,由新闻采编人员临时进行拍摄,如此往往造成专业特点不突出。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播出平台建设,以需求拉动创作繁荣。鼓励具备条件的电视播出机构开设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专栏,让国产纪录片生产有稳定的播出平台,从而推动纪录片再生产。另一方面则积极利用各类电视节和国际纪录片大会,将优秀国产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上更多的播出机构分享中国优秀纪录片,同时也能让国产纪录片得到应有的市场份额和社会效益。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