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追思 感怀母恩

我的老家在京郊小镇阳坊。父亲一辈子打铁,手艺出众。母亲也算得半个铁匠,她的差事是给父亲拉风箱。从个体到集体,一直到她退休,没有任何变动。他们如同遍地的杨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他们也有不凡之处。凭借勤劳的双手,一生养育了8个子女,不但在全镇首屈一指,并且在外人眼中,个个出息争气。现在,家族成员已有60多人。

转眼父母都已去世十几年。2011年父亲百年诞辰的时候,居京的家人在故乡阳坊镇上租了个场地,开了一次家庭追思会,缅怀先人,增强凝聚力,效果很好。去年又到了母亲的百年诞辰。事先家人就纷纷提议再开一次追思会,因为想对母亲说的话更多。可是接着问题也来了,在海外、在外地的怎么办呢?即使身在北京,健康不佳也未必能参加。毕竟,8个子女中,最小的都年过花甲啦。

高科技使难题迎刃而解。有子女提出,何不开一个网上追思会?采用微信群聊的形式,约定好一个时间段,既可以发文字,又可以发声音、图像,甚至可以开通视频。此提议一出,立刻一片喝彩。特别是那些把手机玩得烂熟的晚辈们,更是举双手赞成!说办就办。最小的弟弟自告奋勇负责筹备。先拟定微信群聊名称:百年追思。接着拟出了挽联:“茹苦含辛持家创业儿女成行超前辈,言传身教恩重情深父母功德荫后人。”

追思通知发出后,比约定的开始时间早一天,有的已经按捺不住提前上线了:“母亲一生虽没干过什么大事,但她在阳坊小镇却是一位名人。都知道她儿女多,而且一个个在外面干得不赖;她爱子女,爱后生晚辈,但管教也严。都知道她能干,要强,嘴厉害,不怕恶人,爱帮助穷人。都知道她在“文革”中受过迫害,但又宽容了迫害她的人。也都知道她后来不愁吃不愁穿,苦尽甘来。我则常常想,母亲的言行脉络,实际上无不代表着社会发展的痕迹。她虽然普通,没有文化,但她跟着时代走,尽了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正是母亲这样的普通人,承载着我们中国的家庭、社会,圣人之志也无非如此。凡人的品质,常常一点也不比圣人差。”

开始建的“百年追思”群是19人,很快上升到20多人,接着又至35人。没有智能手机的亲属,也都拟了草稿,由子女代发到群聊中。最终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

 内容更是广泛而丰富。从对母亲的一生评价,到生动的生活往事和细节,无所不有。想起过去扫墓等祭奠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因而发言多简略。并且发言的人主要是长辈,很多人没有表达的机会。而这次网上追思,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有无限的容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尽情抒怀。对母亲的网上追思让全家人看到了她既多彩又曲折、既困苦又刚强的人生。但不同的年龄群感言又有侧重。8个子女都已步入晚年,对父母一生的艰难不易感触尤深。孙子辈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对当年奶奶既深爱又严管的育儿经推崇备至。而多数重孙辈,虽然这次刚刚从照片上认得太奶奶,但被诸多生动的往事、细节所感动,也开始懂得为什么要永远心怀感恩之情。

网上追思,形式的多种多样,真可谓八仙过海。有的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像母亲细密的针脚;有的连发数篇意犹未尽,像母亲当年嘱咐我们那样不厌其烦;有的寥寥数语,实话直说,像母亲常蒸的窝头白薯,普通却有营养;有的忆事迹,有的发感想;有的精心准备,有的即时发言;除了文章,还有诗歌、挽联、书法。每个人都尽向老人倾吐怀念展示潜能。“三寸金莲承载全家生计,布袋乳房养育八名儿女。”这是一位儿媳对婆婆的深刻印象,而平时并未见她动过笔。在海外的外孙女晒出了两封多年前姥姥祭日写给姥姥的信。她是姥姥从小带大的,不能常回国,就以这种方式寄托她的哀思。到后来,更有人上传了母亲生前的老照片,接着很多人保存的老人生前物件也被展示出来,更让人如身临其境,穿越到逝去的岁月……

    百岁追思为感恩,

    前人种树已成阴。

    天堂父母收微信,

    晚辈源源寸草心。

这次为母亲召开的网上追思会,及时,便捷,热烈,畅言,动情,感奋,常常令人热泪盈眶,激情难抑。而且既时尚新颖还节约成本,受到交口称赞,都说效果比好还好!老母亲远在天国,是否高兴得从早到晚眉开眼笑,难以知晓。但继往开来的儿孙们,由此更加懂得感恩,更加团结凝聚,更加勇往直前,却是亲眼所见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