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屏古村 敦厚长存

  东屏,一个优雅古朴的明清建筑群。

  20151月的一天,我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采访期间,有幸走进这座美丽而敦厚的乡村。

  东屏村位于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一座帷屏而得名,在一片群山如屏的掩盖之中,东屏村优雅、古朴。时值冬天,村前的小溪已经干涸,石拱桥横卧之上,与坝石相映成趣。

  这样的石拱桥随处可见,其中一座很古的石拱桥,名叫风月桥。只要是东屏人结婚,新人必须走过风月桥,东屏人才会承认这门婚姻。据说从对面的将军柱山顶看到这里,会有桥面比两边房子高的奇景(谓之风水),或会看到有个美人影在翘首远望的奇景。

  随处可见的古建筑装扮下,整个村落古朴而宁静。偶尔看见几个老人在小巷子里迈着碎步前行,让人感觉得到时光的倒流。

  东屏只有一条主街,沿主街,最显眼的建筑就是“陈氏宗祠”。东屏陈氏是天下陈氏最有名的一支,隶属“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即陈朝第五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的后代。陈氏宗祠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仿明式古建筑,是一座中轴对称的四合院落,门楼与戏台相连,两边设厢房。

  这里是东屏陈氏一个家族的根和灵魂。数百年来,子孙们无论或聚或散,或坚守故土或漂泊他乡,但根却深深扎在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

  在东屏村,最能展示它与其他古村落与众不同的是“道地”。道地,指的是我国明以后四合院式的聚居建筑群。在东屏,大规模的道地还存在好几处,有些虽然破败不堪,却能从其建筑遗迹上,看出当年的繁华。

  石滩道地是东屏村人公认的第一道地,规制虽小,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板铺地,院落精美。这座院子,不仅仅是建筑的华丽与精美,还在民国时期出过多名将军和名人:陈友生,国民党少将参议;其儿陈正师,新中国第一代钢铁高级工程师;陈正福,国民党少将;陈正寿,国民党上海高等法院特别法庭法官,后移居香港,成为一代船王……

  东屏还有一个有名的道地。号称东屏“华堂三台”第一台,叫下新屋道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富甲一方的陈氏先祖大兴土木,为6个儿子建造了3座精美的四合院,称“华堂三台”。“华堂三台”的第二台叫“老屋”道地,是公辈先祖为第一个和第二个儿子建造的。这座四合院用材讲究,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精雕细作,极尽奢华。它的奢华可以从楼板上看出来:这里的楼板都有十几厘米厚,柱子合抱粗。据说当时主人为了验证房子的牢固度,过年捣年糕时放在楼上捣的。这台门里,也出过一个名人:民国时期的陈舜钦将军,他一直致力于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华堂三台”的第三台叫“上新屋道地”,是“华堂三台”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台。“上新屋道地”的第一个台门上有石刻“庚子科、亚魁”,说明这座房子的主人在清朝庚子年得过科举考试第二名。

  这座秉承了明朝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四合院,结构严密,恢宏大气。飞檐翘角,豪华精美,是东屏建筑群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层楼房。整个建筑里上下雕板刻着人物故事,山水走兽,工艺巧夺天工。这座道地里现还住着一位104岁的老太婆,眼明耳聪,身体健康,行动自如。整个东屏村8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所以东屏村又叫长寿村。

  我在古村游走,很少遇见年轻人。和许多山区村落一样,东屏村也是一个老人村、留守村,老祖宗挑选的地方风水再好,留下来的古建筑再精美,却留不住年轻人的心。许多走出去的人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再也不想回来了。

  城市在扩大,农村在减少,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村落,正在逐渐消亡。

  东屏古村也会走向衰亡吗?我不能回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