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东莞是在拷问当下“文明城市”评比标准

    “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个十全十美的城市,关键是对存在的问题怎么改,怎么做。”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326日在全市文明创建工作会议上表示,不少人质疑东莞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否名副其实。

    从目前的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标准来看,东莞的“三连冠”似乎无可厚非,因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毕竟是既有精神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作为这些年经济发展不错的东莞,榜上有名是天经地义的。但毕竟刚刚过去的2014年,其“黄”名昭然。

    全国文明城市,当然不能说就是“十全十美”,但至少是让大家口服心服,最起码说得过去。因为只要说到“文明城市”,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精神文明当占首位,但“黄”名昭然的东莞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精神文明的楷模,颇令人难以接受,更令人对评比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公正性产生质疑。

    文明城市不一定非连冠才光环十足,有时退一步,卧卧薪,尝尝胆,正视污点,勇于担当,也不失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更何况东莞的“黄”不是一年两年了,去年的“扫”也不是自我疗毒,它是在媒体曝光后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作为市委书记的徐建华,面对公众的质疑,也不要急于跳出来洗身子,应该虚心接受公众的批评,找差距,找不足,更不能只对照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去做表面文章,为评比而评比,而是要常抓不懈,要警钟长鸣,既对得起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也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林溪:“进步靠钱铺”的观点一旦在群众心中形成,也影响了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的干劲,打击了积极性,也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影响了整体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践踏的是党纪国法,毒化的是党风政风,丧失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损害的是公众利益。

    @郭晓冉:公车改革,革去了领导的司机,褪去了领导身上的权力外衣。但是,完全驱逐散尽领导身上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恐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唐亦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于“闭门调研”现象,必须坚持反对,既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端正工作态度,将纠“四风”、转作风进行到底;又要强化调研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对“有名无实”的调研工作从严监管问责,让其没有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市场。

    @徐甫祥:从有利于不断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来说,有时候,质疑之声往往比一味的赞扬更加可贵。从这个角度上说,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我们需要更多的质疑声。

    @海云:约谈不空谈,约谈变成实打实的“实谈”,让约谈作为一种新手段常态化,制度才有刚性,环保才有威力,环保问题才不会成为空炮,治理环境问题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后劲。

    @凌国华:国学的意义,其实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国学教材进课堂,最好不要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否则,不仅容易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造成国学背后的传统人文精神割裂乃至荒疏,那就得不偿失了。

    @郭文婧:“拆错了”是否会成为强拆逃责的借口,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地方的法治水准和政府文明治理的水准。法治不彰,即使不是房子被“拆错了”,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被“弄错了”,大多数冤假错案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

    @鲁明:病床倒塌虽然只是个例,但从中折射的问题却不容小视,如果不投资金、不加维护、不尽职责,类似事件还可能接二连三,伤了患者、失了民心。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解决,确保硬件医疗设备符合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只有安心才能安康。

    @石飞:常年不开新闻发布会也是一种“为官不为”的表现,他们“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寇宇龙:对于违规出让土地的官员,不能再让其躲在暗处专注于牟私利了,理应揪出来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