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平凡的岗位 平凡的检察官

    王盛,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在检察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检察官,因温岭“2·23”纵火案第一次被群众所熟悉,因当选为“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被更多的人所称赞。

  圆寸短发,面容白净,一身深蓝色制服,看上去简洁干练,他没有异于常人的特殊能力,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他所有的只是对检察事业的一份挚爱,和兢兢业业做好检察工作的一份赤诚。

小事之中见功夫

  2000年,王盛从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对检察事业的向往,考入了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检察院,开始了他的检察人生。

  王盛的仔细谨慎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参加工作之初所发生的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在提审一起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供述称自己在公安机关所作的笔录是不真实的,并称自己在笔录中还做了个特殊的记号,而当时刚参加工作的王盛根本没有注意到。时任公诉处副处长的郑永省同志马上提醒王盛,他才想起去核实这个细节。犯罪嫌疑人签写的“与我讲的一样”,在“一”字上加了个不起眼的小黑点,成了“与我讲的二样”。此案最终因发现多处证据缺陷,作了存疑不起诉。从此以后,台州市检察系统在做笔录时要求犯罪嫌疑人签写的那句话都改成了“与我讲的相符”。

  王盛说,这件事时时警醒自己,要做好检察工作,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自此以后,他耐心地向老同志学习,积极办理各类疑难案复杂案件,通过办案实践来磨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渐成长为办案骨干。办案实践让王盛充分认识到公诉人责任的重大,他时刻告诫自己,质量是案件的生命,必须把经手的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3年,温岭发生震惊全国的杀医案。办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对医疗行为的适当性提出异议,王盛一方面要求侦查机关补证,一方面深入现场勘察,一一核实证据,还原事实真相,在确信系嫌疑人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误解后,迅速将案件提起公诉。

  “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不管权利人是什么身份;事实必须查清,这是正确办案的基础。”王盛解释说。

  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他在正确履行指控犯罪职能的同时,善于洞察其他机关执法过程中的疏漏,并及时提出监督意见。证据学、法医学、刑侦技术、会计学……王盛说,但凡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光要摆放于案头,更要融会运用于心间。

  2009年下半年,王盛在办理任某等多人团伙贩毒案过程中,发现另有万某等五人均涉嫌犯罪,经过缜密分析、讯问取证,他果断向公安机关提出了追诉意见。

  追诉本身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况且经过查证,应予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犯极少遗漏,追诉的成功率就更小。然而王盛心中有一个声音反复在说:嫌犯遗漏,于法不公!

  他多次敦促公安机关加大追捕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监督落实抓捕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名犯罪嫌疑人最终都被成功抓捕归案,经法院审理,分别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十四年、十三年、八年。

  在收到此案的判决书时,有同事跟他开玩笑说:“王盛啊,你捕到的漏网之鱼可是条大鱼啊!”他们哪里知道捕到漏网之鱼靠的并不是什么运气,靠的是王盛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台州市人民检察院内部,王盛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今年38岁的他为“老王”,这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而是因为他工作踏实,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法学知识积累。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都愿意向他请教,他解答问题耐心、详细、全面,用语规范。

  从事检察工作近15年来,王盛累计办理各类案件700余件,无一错案,每年保持5060件的办案数量已是工作常态,日均动态案件13件。如果按照1250个工作日计算,年均50个案件就意味着办理一个案件只有5个工作日的时间,假期越长办案时间越短。王盛的同事这样评价他:“跟王盛一起出差时间赶,条件苦,吃饭和休息基本都是在车上解决的,他就是一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心无杂念,跟他一起工作虽苦但受益匪浅。”

  每起案件的证据和事实都是不一样的,在法庭上宣读的短短几百字起诉书的背后是相当于一部《三国演义》字数的证据材料。王盛坦言,有时一连开庭1个星期,每天一个人连续宣读七八个小时的证据材料,1个星期下来,身心疲惫,开庭结束之后不想多说一句话,但想想肩上的责任,我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

铁汉柔情

  15年来,王盛斩获的荣誉无数,成为许多青年干警心中的标杆。重重光环背后,是夜以继日的加班、汗牛充栋的案卷。在王盛出色工作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他背负的压力和伤痛。

  就在他埋首于工作时,病魔却将双手伸向了他和家人。20097月,出生才3个月的儿子被查出身患脑瘫,一家人陷入绝望。两个月后,来自广东一家医院的复诊报告称,孩子部分脑白质钙化,但接受康复训练有望恢复健康。从那时起,孩子就长期留在广东就诊,直到去年春节才被接回台州。这期间,身为父亲的王盛因为忙于工作,没有请过一次假去陪儿子。唯一一次去探病时,面对有些怕生的孩子,这位父亲百感交集、羞愧难当。

  2009年下半年,王盛在体检中被发现肾脏有囊肿,医生一再建议尽早接受手术,他却因繁忙的工作而一拖再拖。1年后,王盛终于累倒在病床上。由于体内的囊肿已经增大、腐败,原本简单的切除手术却做了3个多小时。医生说,如果再拖下去就会导致严重感染,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术后半个月,同事们发现,前一天还在住院的王盛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2010年年末,王盛的母亲罹患癌症,要定期到市中医院抓药。“当时的医院还没有开通网上挂号,早上7点钟开始挂号,我一般凌晨四五点钟就搬张板凳守在那里。”王盛说,后来网上也能挂号了,但是要提前一周,而且是夜里12点开始接受预约。

  “看病的人多,有时候晚一分钟就要等十几个号,越早挂上号,就能越早见到医生,越早拿到药,让我妈早点回去休息。”为这,他和妻子想了一个办法:夜里上闹钟,提前守在电脑前挂号。为了不过多影响王盛休息,这种“秒挂行动”实行夫妻轮岗,持续了整整一年。对于母亲的病,王盛一直深怀歉意,认为母亲的病是被自己给间接耽误的。“如果我早一日陪母亲去检查,母亲可能会早一点做手术,病情也不会那么严重。”说到这里,王盛的眼眶微微发红。

  接二连三的不幸并没有击倒他,他常说“否极泰来,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挤出同龄人用来休闲享受的每一分钟,奉献给亲人与事业。王盛的同事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工作:“他不在办公室,就是在看守所或法庭,不在看守所或法庭,就是在去看守所或法庭的路上……”

  王盛的事迹平凡,却真实,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踏实的行动,只有最真诚的付出。这,就是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