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团何处去

■策划人语

  在中国,社团(包括各类行业协会)的活动往往被准确无误地概括为“民间行为,官方背景”,相应地,社团的活动领域也只能是社会和政府共同认可的“交叉地带”。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对社团施行严格管理。

  尽管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但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在政府的管理区域之外始终存在着一个广阔的“非法活动空间”。

  从总体上来看,早些年的社团内部管理状况欠佳。绝大多数社团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财务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都不健全,一些公益社团的账务透明度状况堪忧。

  时至今日,尽管国家对社团的“口子”开得时大时小,但近20年来中国社团的“发展动态”,却向我们传达了一些带有趋势性的信号,社团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规模和实力越来越大,管理水平和自治程度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

当今中国的社团类似西方世界的“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它是什么,它又具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国家与社会之间,或者说,政府与社团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社团的未来又将往何处去?

策划人:詹敏 执行:汤瑜 李晓健 李张光 周頔 薛应军 李卓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