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巡守天安门广场的“平凡”民警

  巡守天安门广场、盘查发现可疑人员、搜寻安全隐患、调解各种纠纷、协助检查各路媒体记者的证件……每年3月初,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人们总能看到一群穿着制服的安保人员——天安门地区分局警察。

  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保证两会顺利召开的根本,他们24小时不间断在广场值守巡逻,即使夜深人静广场空无一人时,依然能看到他们坚守岗位的身影。作为天安门地区分局机动大队警长,孙博就是其中一员。

警队就是我的家

  到天安门地区的游客,一定经历过安检和证件核查程序,这些就是孙博和同事每天的工作。

  对全国两会的上会记者而言,这些警察更像是“拦路虎”。记者想尽办法争取更多机会采到新闻,却因为“动作太大”“行踪可疑”而躲不开他们上前核查证件。孙博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警队里度过的,但是,他并不孤单。“天安门地区公安分局的民警们基本都是和我一样的情况,同事之间相处的时间要比跟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孙博说。

  全国两会期间,孙博所在的机动大队还负责大会警卫工作,开幕式前几天,他们就上岗出外勤了。为了保证大会顺利进行,大会堂和广场需要清场,大部分的游客被分流到国家博物馆和金水桥附近,骤增的人流也加重了民警们的工作强度,让他们连续多天不能休息。

  但在分局民警的眼中,忙碌从来没有停止。“从元旦开始忙,元旦之后是春节,然后就是两会,两会开完是‘五一’,之后就是暑假,暑假之后还有‘十一’……虽然每个节点之间有假期可以缓缓,但也需要在单位备勤。”孙博告诉记者。

  孙博在警队的绰号是“超人”,因为不论是通宵值班,还是在广场巡逻值守,他看上去都是精神百倍,毫不懈怠。在今年全国两会安保工作启动前,得知3岁多的女儿病情突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位“超人”在保证排班正常的情况下,利用自己勤务班次后唯一的“补觉”机会,跑到医院为孩子忙前忙后,直到被分局领导发现,强行和他换了班次,逼他回家照顾孩子。

  孩子手术当天,孙博早早赶到医院为女儿办理各种手续,陪她聊天,孩子哭闹,他就轻轻抱起来哄。脱下警服陪着女儿的孙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他知道,回到警队穿上制服时,又要很久后才能见到女儿。

警察责任烙在心中

  天安门地区分局的安保工作异常繁重,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会有定期的业务交流培训。像孙博这样的老警员,经常会给年轻的同事传授警用器械的使用,遇到不同情况的盘查站位,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抓捕等技能知识,而那些高学历的新警员,则会和老警员交流一些外语知识。“现在很多新来的同事学历高,有硕士,有英语专业八级的,有学德语,有学法语,甚至日语、韩语全都会的,他们去外边站岗回来后就教给大家一些日常用语。天安门地区每天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多学些外语能用得上。”孙博说。

  虽然孩子的病情和繁重的工作让他压力很大,不过孙博还是表现出乐观的一面,“我住的可是警队的‘豪宅’,4个人一间房。由于条件有限,警队还有很多宿舍只有我们这个宿舍的三分之一大,要挤进去6个人。”他说。

  很多人会因为喜欢一个行业坚持到底,孙博就是这样。他说自己有警察情结,特别喜欢穿这身制服,穿上这身制服就意味着多了一种责任,不希望自己面前出现任何违规的情况。这身警服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件衣服,更多的是烙在心里的职业责任。

  “穿上警服,要行使它赋予我的权力,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维护辖区治安秩序;脱下警服,仍牢记自己是名警察,该出手时我依然会毫不犹豫。”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