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实施报告把脉中国法治进程
“从目前进展来看,评估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系统的评估体系,评估时数据收集非常困难,还不能收集到全面又权威的数据,且还没有和各法律实施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达到的实际效果离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有距离。”
2015年3月1日,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联合编纂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4)》在京发布。本报告的子项目“2014中国法治实施十大法治事件”评选结果同期揭晓。
法治实施是法律的生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实施报告备受瞩目。
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治实施报告项目副主编陈云良教授表示,中国法治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得不到有效地实施,法律在一些人眼里是毫无约束力的丝线,可有可无。
“新一届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法治不张的症结所在,而且身体力行,厉行法治。”陈云良说。
回顾2014年中国法治建设,陈云良认为:“成就巨大,一年做了一百年的事情,做了几千年来没做到的事情。”
法律实施年度体检
为了有力推进法律实施,加快法治中国建设,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江必新提出编写《中国法律实施报告》的提议,每年对中国法律实施进行一次“体检”,旨在记录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这一提议得到了支持,形成了课题组。2014年初,《中国法律实施报告(2013)》编写完成并正式出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为此,课题组今年将“法律实施报告”改为“法治实施报告”。
江必新认为,这一修改本身蕴含并反映中国法治建设新阶段的新理念与新任务。陈云良也表示,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言词微变。
“法治实施是国家治理对法律实施的现代化要求。”陈云良表示,法治实施更强调良法善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制落实;法治实施更强调结果的公平正义,强调自然正义,而不是机械地运用规则;法治实施更强调系统性、协调性,而不仅仅是单个条文、单部法律的科学性。
为了更好地完成报告,2014年,该项目吸纳了来自高校、实务部门、媒体共计58 位专家实质性参与。
该项目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典型事例共同把握分析当年法治实施的现状。报告以领域分类,由问题导向,以定性和定量工具,全景呈现了2014年中国法治实施的全局和重点、热点问题,客观呈现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实情,提供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报告显示,2014年法治实施共有8大特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项制度、各项法律得到有效的实施;大规模的司法改革得以展开;人民法院坚决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等12件重大冤假错案,并进一步建立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制度框架逐渐趋于稳定使制度建设进入了以修改完善为主的阶段;设立宪法纪念日;典型案例发布成为实施主体推动法治实施的重要抓手;体现人民群众的心声。
为了保障年度报告的质量,课题组邀请了权威专家对每一份报告进行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此外,从2014年开始,课题组选出了法律实施十大典型事件,并邀请国内顶尖专家解读最受关注的年度法律实施事件。
着眼法治现实
“如果说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那么法学院的地位和权威也应该在推动法治实施中确立和彰显。”中南大学副校长黄健柏表示,《中国法治实施报告》项目着眼于法治运行现实,虽然运作仅仅两年,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法律实施是评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法治状况的大事件,也是研究改善解决所有法律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必由之路。
陈云良解释,法律实施分为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守法等4大环节。报告主要从这4个方面来评估年度法治实施效果。
“我们想通过对各个环节法律实施进行年度评估,以此推进各部门、各环节的法治建设。”陈云良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泽林高度评价了该项目。他认为,该项目弥补了国内空白,有助于我们观察中国法治的视野更加全面,分析中国法治问题的思考更接地气。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关于法治实施情况的评价,是法治评价体系的当然内容,也是当下尤为缺乏的部分。
针对社会各界的好评,课题组并不满足于此。陈云良坦陈,从目前进展来看,评估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系统的评估体系,评估时数据收集非常困难,还不能收集到全面又权威的数据,且还没有和各法律实施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达到的实际效果离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有距离。”陈云良说。
中国法治新纪元
这份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字数达73万字,内容非常翔实,评估方法严谨,不仅有全面的叙事,也有历史的对比;既有总体观察,也有个案分析,还有针对年度焦点问题的专门阐述。
在陈云良看来,这份报告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和全面性,可以保障报告无缝隙地反映2014年中国法治实施全景。
针对未来的法治实施,江必新认为,要构建积极的法治实施规则,要着重关注法律本身的良善性问题特别是可实施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人员和机构的不作为、法治实施的环境再造、法治实施的监督与救济机制的完善等问题。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江必新强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阶段开展法治实施报告的撰写工作,就是希望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中国法治发展的形势,分析和研究法治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促进政策制定者、法治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在事实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决策。
这一希望在报告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通过报告,2014年各领域的法治进步十分明显。
“总体来讲,2014年是中国法治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而高效地开展法治建设。”陈云良说。
针对报告的下一步发展,陈云良表示,课题组将在全国范围遴选作者,取得法律实施部门的支持,取得更全面、更权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