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定评会举行
张文显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王涵) 3月9日,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定评会在中国法学会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出席并讲话。定评会由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别涛副司长和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吕兴焕副主任共同主持。
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本次制度创新事例征集活动和评审工作,成立了定评委员会。张文显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别涛副司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孙佑海特聘研究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王守安所长,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李仕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卞建林,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余凌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副主任吕兴焕担任评审委员会秘书长。
张文显首先代表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代表中国法学会,感谢各位专家对这次事例评审的重视、对中国法学会工作的支持。张文显在讲话中介绍了组委会已经开展的各项活动,包括顺利召开了中央部门座谈会;委托4家省级法学会及1家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地方调研活动;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现已完成评审工作);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修法立法专家建议稿的课题研究工作;召开专家研讨会等。
张文显指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征集,是本次大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活动目的在于发现和总结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社会各界在保障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典型事例和创新经验,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借鉴。这次进入定评的36件最佳候选事例和59件优秀候选事例,是从征集到的324件事例中,经过形式审查和各支持单位实质评审后推荐出来的,希望各位专家通过秉持公心,认真定评,推选出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最佳事例和优秀事例。
随后,吕兴焕和法律信息部副主任王伟国分别宣读了《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定评办法(草案)》和专家承诺书,全体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了定评办法,并在承诺书上签名。
评审环节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分组评审环节。9位专家分为3组,每组3名。小组专家对申报事例的材料齐备规范、创新性、重大性、社会效果、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打分,推选出各组建议最佳事例和建议优秀事例名单。第二轮为集中讨论环节。全体评审专家对各组建议名单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拟获最佳事例和拟获优秀事例的名单。最后,评委会全体专家在定评结果上郑重签名。
经过全体专家们认真的评审和讨论,最终产生了拟获最佳事例25件,优秀事例50件,提名事例20件。定评结果将于近期进行公示。公示期后,组委会将在有关中央媒体上公布最终获奖名单。部分最佳事例获奖单位代表将受邀参加拟于4月下旬在京召开的大型研讨会并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