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热议“协商民主”
期待国家领导人和政协委员对话成为新常态
3月4日上午,北京国际饭店二楼多功能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各位委员争相发言,高度评价了全国政协常委的两份工作报告。
政协可更多关注政治问题
“参政党的地位是宪法赋予的,我们必须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表示。
“总书记的调查研究都要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随同,地方的也会随当地的地方党政领导出访,从形式上,协商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有很大的增加。”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说,“去年第一次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入专题议政,以前很少把党的工作、党的问题进行讨论。去年中纪委王岐山书记提及,目前政协委员在经济方面提案分量很重,而涉及政治建设的略少,作为参政议政机构,在诸如制度性建设等问题上,政协可以有更多关注。”
“王岐山去年在政协常委会上专门和政协委员对话,开了一个新例,留出一个小时,让大家提问。国家领导人和政协委员对话我觉得是新的开始,这或许以后会成为一种常态。”朱永新说。
“双周协商接地气”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用3个字概括对去年政协工作的评价——新(新颖)、亲(亲切,接地气)、密(密度大)
郑福田认为,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方式协商议政,确实新颖。“以前都是调研,带着写手。而现在不光是调研,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地探索,对政协话语权、知名度都会有作用。”
“双周协商的议题贴近民生,接地气,活动密度大。”郑福田认为,通过上行下效,各个省区政协领导活动的上镜率会大大提高,参政议政也会提高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参加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她认为效果良好,通过双周协商这么一个小切口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委员的履职能力。
左定超委员建议:“全国政协层面推动各级党委构建协商民主体系,力求协商民主有规可守,有制度可依。”
俞金尧委员认为:“要把协商民主看作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能仅仅作为工具、平台。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说,法治化也包含政协工作,因此要努力推动政协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