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法学会“双百”活动别样红

以点带面,由“一枝独秀”

催开“百花齐放”

“双百”活动,2006年由中国法学会发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联合主办。活动的主旨是组织法学家宣传我国法治建设及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着力提高和强化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此带动全社会形成宣传法治、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法学会在组织开展“双百”法治宣讲活动中,始终坚持和突出党委机关领导干部这一重点,主动而为,每年都积极与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等有关部门联系,从宣讲主题内容的确定、授课人员的选定等进行协商沟通,将“双百”法治宣讲纳入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并使之成为常态。为系统学习和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会刚刚闭幕之际,邀请参与报告起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为市委政法委理论中心组和市政法系统领导机关干部、市法学会系统做了2场全面系统的宣讲报告。

几年来,宣讲队伍深入机关、高校、企业、社区、乡镇、公园、军营等单位和场所宣讲法治、现场互动、解疑答难。

为进一步强化“双百”活动的宣传效果,北京市法学会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和李树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湛中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王敬波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就我国设立宪法日的重大意义,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法治宣传片,并于12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在“法治进行时”栏目播出。

凝聚力量,从“单打独斗”

走向“联合作战”

法治宣讲活动,需要多方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双百”活动中,充分发挥与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联系紧密、所属研究组织涉及单位多、会员分布领域广的优势,积极探索合作开展“双百”法治宣讲活动的新路子,变一家组织、少数参与,为多家联合、共同参与,发动各研究组织、法学院所、政法实务部门等积极加入到宣讲活动中来,由“独角舞”变为“大合唱”,形成了重点突出、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2010年下半年,积极与高校法学院沟通协调,联合开展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主题,组织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常纪文、王轶、周光权、张生、余凌云、黎宏等专家学者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做巡回宣讲报告。几位专家学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精辟的案例分析,为高校师生带去了别开生面的精彩演讲,既拓宽了师生们的知识眼界,启发了师生们用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高校巩固了阵地,收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深入生活,

将法治宣讲融入社会服务

“双百”活动不能单纯就宣讲而宣讲,只有走出“殿堂”,走进基层、落地生根、服务社会,才能富有生命力。为此,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展活动,把法治宣讲与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针对当前消费者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投诉增多,但对法律条文不够熟悉的实际,依托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颖,北京律师协会国有企业改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索保林,北京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薛利娟等组成专家学者团队,分别于20141024日、1128日,深入到丰台区岳各庄工商所和石景山工商分局,为60余名消费者代表、50余名工商部门干部、20余名私人个体协会工作人员,101家企业120余名代表,深入浅出地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条文、消费者消费和投诉有关事项以及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达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双赢。

依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以短期培训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为相关领域的法官、仲裁员、律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会干部、职工代表等讲授《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若干问题会议纪要》的重点条款和涉及的真实案例等。

“双百”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领导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增加了法律知识,强化了法治意识,营造了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让法学家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得到锻炼,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服务。如今,“双百”活动已经成为市法学会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的新形式、新品牌,成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