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上海《大哥》的除夕夜

    继首部《长恨歌》之后,纪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20周年系列演出之“不止经典”系列,于130日迎来了第二部原创大戏《大哥》的首演。

    原创话剧《大哥》由青年学院派编剧洪靖惠与著名导演陈薪伊之女、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王筱頔导演联手打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演员郝平、宋忆宁领衔主演。该剧将从2015130日上演至28日,共9场,地点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

    《大哥》通过上海一个普通人家在1973198519972009年的4个除夕夜,展现了大哥牛培华生命的4组片段,讲述了兄妹4人在事业、生活、爱情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

    《大哥》的主人公是分配到工厂的大哥,去安徽做知青返沪的二妹,缩在老婆身后的三弟和决心出国留学的四妹……在这30多年里,这普普通通的一家人经历了恢复高考、知青返沪、下海大潮、出国留学潮、单位下岗、股市起伏、楼市上涨以及浦东迅猛发展等历史事件。该剧通过一大家子人的命运变化,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上海城市日新月异的进步。

    话剧《大哥》首演于2010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点打造的原创现实主义题材精品,该剧从创意初就受到多方关注,剧本从创意到完稿足足花了3年时间。编剧洪靖惠花了两年时间翻阅各种和上海30年有关的书籍,收集相关材料,数度打磨,五易其稿。在前后5稿中,故事情节更是有着颠覆性的改变,洪靖惠坦言:“《大哥》这部话剧,其实加在一起我写了有12字多的剧本容量,最后缩减修改成了2.5万字,人家一般都说去掉零头,我这是正宗的‘化整为零’……”

    《大哥》讲述上海一个平凡家庭四兄妹几十年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有过斗争,有过反目,有过牺牲,最后靠大哥牛培华这条纽带维系了牛家的完整。该剧最大看点是将家长里短活生生地搬上舞台,导演王筱頔说:“我们不怕把争抢房子、兄弟反目等家长里短搬上舞台,因为凡是多子女家庭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我们直面它、正视它,是为了唤回真诚,呼唤友爱,呼唤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我觉得是文化的最基本的东西,这是人文的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亲情土崩瓦解了,被亵渎了,那么这个社会多么可怕。所以我们截取了亲情的衍变,来呼唤‘不分贵贱,不记恩仇’的亲情。”

    洪靖惠也感叹:“大哥在我的眼里是我的父辈,他们很普通,在上海街头你随时能撞见这样的人,他们骑自行车,前面的车兜里放的是妻儿要的衣物吃食,后面的椅架上搁着小家庭需要的物品。他们稳健平实,穿梭在人潮中,再平凡不过,再寻常不过,但就是这样的男人,撑起了上海一个个家庭。我熟悉这样的人群,感佩于他们平凡中的不平凡,我始终坚信大哥是个有魅力的人,因为他有担当,这是我们的父辈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这一定是有力量的。”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难就难在贴近生活,因为越贴近生活,观众越能够感同身受,越能够纠错,所以时下越来越多的戏更愿意把发生的时代定在古代、未来或是虚幻的荒诞时空,以逃避观众的“火眼金睛”。然而,正是当下现实主义戏剧的匮乏,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决心做一部“能让观众静下心来看”的戏,“可能这个戏不会有太多的搞笑情节,但其中的细节,包括语言、生活状态、情感,一定会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在点滴之间让大家找到认同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如是说。

    演出的良好反响令主创们倍感欣慰。这部洋溢着浓浓上海味的原创大戏不仅在本地,甚至在上海之外的城市如北京、广州、济南等,都收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剧中如石库门、老虎灶、大白兔奶糖等浓浓的上海元素,令北京观众津津乐道;而普通话对白里夹杂着的“好伐啦”“姆妈”“晓得伐啦”之类的上海话,让生活在上海周边城市的观众倍感亲切。

   (作者就职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本版图为话剧《大哥》剧照,由剧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