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在《法律讲堂》讲《罪爱》

    110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的新书《罪爱》首发式及《法律讲堂》系列图书推介会在北京举行。《罪爱》是姜志强律师将在央视《法律讲堂》主讲的20个案例加工而成,是多媒体合作共同“普法”的尝试。

 

    一个父亲为了让女儿出国留学,想出了伪造工伤事故骗取国家社保金的办法,然而这份错误的爱险些要了女儿的命;一个母亲为了女儿的“幸福”,销毁了女儿的结婚证和档案,让女儿和条件好的男子重新“结婚”,导致女儿被判重婚罪……

    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的新书《罪爱》中的故事,也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的普法案例。110日,《罪爱》新书首发式及《法律讲堂》系列图书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普法平台上的法律共同体

   “我们是普法平台上的法律共同体。”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资深主讲人、律师姜志强在现场向读者讲述了《罪爱》的创作故事及“法律讲堂”录制情况。

    “一开始是坐着讲,后来站着讲了30分钟。” 姜志强说,在外界看来形式简单的“法律讲堂”节目,其实付出相当大。他第一次面试时,讲了5分钟,只见一个编导一直在摇头,说“普通话不行”。

    姜志强后来才知道,“法律讲堂”的主讲人多是全国律师协会和司法局推荐来的,多为职业律师、专家学者、一线办案法官、检察官,这些人活跃在我国法治前沿、身处办案第一线,但都不是学播音主持专业的。

    这些嘉宾做节目,要声情并茂地讲30分钟的法治故事,对他们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法律讲堂”演播室没有观众,只有4台摄像机,且节目录制时间只有40分钟,40分钟后演播室还要录制其他节目。每次姜志强的节目录制完毕后,编导会一帧一帧将录制效果播放给他看,并不断推敲“这个笑容用在这一句话里对吗?这个手势用在这个地方表达的意思合适吗?”

    《法律讲堂》栏目制片人苏大为表示,央视《法律讲堂》在主讲人选择方面颇为严格,以“生活版”为例,每年播出5060个案例,但筛选的基数通常在500600个。节目主讲人90%以上为律师,通常要求讲话能做到声情并茂、文笔好、有公益心、有3年以上职业经历,且须政治过硬。

    在姜志强看来,央视《法律讲堂》栏目“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说好都有规矩”。这规矩让他在做主讲人的5年里“痛并成长着”,也成就他创作了《罪爱》一书。

    姜志强在央视《法律讲堂》主讲的50期节目中精选了20个案例形成《罪爱》,该书源于电视节目又不同于电视节目。该书在主题、叙事方式、角色变化等方面均做了调整,姜志强说:“由30分钟讲一个案子,变为更关注一个人或几个人命运的变化及带来的人生哲理。” 

    这20个故事围绕亲情、友情、爱情展开,触及爱情、婚姻、家庭等各个层面,跌宕起伏,百感交集,其中善与恶的转换、是与非的交错、情与法的困惑更是令人错愕,发人深省。

    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姜志强称,这本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6个多月,他期望这本书让读者享受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教会读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爱有限度,善有边界,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新媒体的联合传播力

    姜志强通过“法律讲堂”普法平台收获了颇多荣誉。央视《法律讲堂》栏目组则在与出版社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实惠,特别是影响力、引导力。在中央电视台对现有400多个栏目的综合考评体系中,连续三年排名前30,成了央视名副其实的品牌栏目。

    央视《法律讲堂》栏目制片人苏大为在发布会上表示:“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尤为关键,电视台光靠收视率不行,尽管电视节目通常一分钟有几千万人收看,但瞬时性颇强。图书虽然是传统媒体,但一本图书发行量达到几百万册影响的人群更多更广更深远,百家讲坛于丹的走红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了解,2010年实行频道改制以来,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已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法律讲堂”三套系列丛书共11本。其中,法律讲堂系列图书,以打造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的“普法丛书”为主,以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为线索,以专业视角全面详解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探寻真相。

    这些书在案例中巧妙地穿插了“律师说法”“法点链接”等与案例相关的专业性指导,使读者在读精彩故事的同时学习了法律,从而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捍卫自己合法权益。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社长陈晗雨、副总编辑赵卜慧等表示,法律讲堂系列图书是在央视《法律讲堂》节目基础上,从播出的案例中精选出三分之一进行精加工而成。

    此次推介会,出版社和栏目组还推荐了王洋律师的《爱有法度》、郭丽律师的《法说底线》、郝红颖律师的《危险情感》等同系列图书。陈晗雨透露,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未来将策划手机阅读等系列产品,将其分解成独立成篇的小故事,以适应数字阅读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