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发进取 勇于争先 开创法学会工作新局面
——记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1月21日至22日,北京。
一年一度的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胜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中国法治建设大计。
会议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为推动法学会建设,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献计献策。
2014年是中国法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后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政法委的有力指导下,中国法学会和各研究会、各地方法学会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奋发有为,实现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起步和良好开局,取得了可喜成绩。
法学会建设,正走在一条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紧紧围绕中央部署
为依法治国献力
法学会建设与发展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如此之好,除了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更离不开各地方法学会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
坚持“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一直是法学会的工作重心。
法学会始终把组织推动引领法学研究作为主业和中心工作,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法学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法学会的工作更加接地气、接人气。
一年以来,全国各级法学会、研究会都在积极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把中央精神传达到全国各地,切实做到了党有号召动员,法学界、法律界有积极响应;党的决策部署,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决贯彻执行。
据了解,仅仅去年一年,法学会通过贯彻落实三中、四中全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精神组织的活动就达千场之多。
其中,“双百”活动的听众更是高达40余万,创历史新高。
此外,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为主题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更是在全国理论界引起强烈共鸣。
在理论研究方面,法学会组织各级研究会对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任务和190项改革举措都一一进行了梳理和分解,对引导公共舆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重大问题的理论研讨上,代表法学界、法律界表明了立场,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提供了坚实的法理支撑。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打造国家级智库
不仅在研究建设领域,在品牌影响力方面,法学会也在进行着积极努力的经营与探索。
特别是由中国法学会倡导发起,地方法学会主办的六大区域论坛,短短几年时间风生水起,蓬勃开展,形成机制化、规范化,而且越办越好。
目前,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论坛本身,成为法学会系统的“形象工程”,也得到学界、实务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好评。
除此之外,各地通过组织“双百”活动评选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和优秀法学成果,吸引、凝聚大批法学法律工作者投身到法学研究事业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特别是中国法学会在2014年成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这是中国法学会打造“国家法治智库”建设的一部分。
该研究中心聘请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作为中心首批资深研究员,明确提出以建设党和国家法治建设核心智库为目标,实施“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基地建设、重要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战,并制定了《“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认定和管理试行办法》,认定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为首家研究基地。
在加强智库建设保障工作方面,中国法学会还专门增加了智库建设财政专项经费。
不仅如此,中国法学会还积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立法项目的咨询、论证、调研等工作,对立法法、行政诉讼法、刑法修正案(九)、审计法、预算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旅游法、广告法、看守所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的制定、修改提出多项建议,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反恐立法、宗教法立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香港“占中”事件等问题,中国法学会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编发了20多期《要报》等,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开拓进取 奋发争先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通过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代表们的充分讨论,他们一直认为,在新的一年里,法学会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三中、四中全会的《决定》思考、谋动以配合全局。
会议认为,新的一年工作,要在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形式和丰富载体,不断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制定和调整学习规划,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学深、学透、学精,把对《决定》重大任务和190项改革举措的梳理和分解抓实、抓细。
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和辅导,围绕《决定》的“红线”“主线”和“五项原则”,深刻理解中央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对此,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强调,全体法学会工作者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团结和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汇聚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