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共产党人的历史功绩
——纪念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红二十七军成立80周年(四)
过硬的干部队伍
西北革命领袖谢子长以党的事业为重,无条件地服从党的纪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谢子长先后两次被陕西省委错误地剥夺军权,赶出部队。他毫无怨言,反而劝说其他同志,顾全大局,服从党的纪律。后来在陕甘游击队和陕北根据地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他又两次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返回陕甘游击队和陕北根据地。
为了创建西北红军和根据地,谢子长“败不丧志”。红军时期,他全家共有17人参加了革命,9名烈士。他父亲为了革命,不光耗尽苦心经营一生的家业,甚至将自己心爱的小女儿谢玉香卖掉,将所得的50块大洋彩礼全部交给谢子长,用作部队经费。土地革命大爆发之后,敌人在许多村庄制造无人区,把梨果树砍光,把所过之村的门窗拆光烧光,把所入之村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屠杀,把粮食猪狗鸡犬抢光杀光。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谢子长坚定地鼓励大家说:革命“能成功,一定能成功。我们这代搞不成,你们那代接着搞;你们搞不成,你儿子接着搞;儿子搞不成,孙子接着搞。革命一定能成功,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这一条到啥时候也不能动摇。”“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二哥和同志们虽然有的被白军杀害了,有的被关进监牢,我还活着,咱们家,整个陕北还有这么多共产党员。白军杀人越凶,恨他们的人就越多,当红军和参加共产党的就越多。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
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陕北红军的领导人都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战斗中,他们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于奉献,敢于牺牲。所以,陕北红军主要领导人谢子长、杨重远、杨琪都在战斗中牺牲或负伤不治,而且大多数是在胜仗中牺牲或负伤。一支队政委杨重远战斗中负伤后,为了不拖累部队,留下掩护,为不做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给了自己。焦维炽被捕后,敌人割去了他的舌头,剜了他的眼睛,打坏了他的前额和双颧,仍宁死不屈,明确向敌人宣告:“你们什么也动摇不了我,我早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我们的人民。你们在我身上得到的只能是对你们反动本质的暴露!”英勇就义。任广盛为了群众的利益,毅然选择死亡。他女儿——西北第一个女红军、陕北一支队一分队指导员任志贞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毫不动摇。“你们要取得我生命很容易,要我改变信仰是万万不能的!”在敌人的刑场上高喊道:“共产党杀不完,红军杀不完,我任志贞只要共产不要头!”和丈夫白得胜慷慨就义!白明善在敌人绞架前,自豪地说:“杀我白明善不算什么,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英勇就义。强世卿、强世光兄弟及毕维舟、王兆卿等无定河六勇士也都慷慨赴死!他们的壮烈牺牲,鼓励了陕北人民的斗志,前仆后继,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另外,陕北的主要军事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吴岱峰、贺晋年、李仲英等都在西北军搞过兵运,谢子长、刘志丹、吴岱峰都是正规中学毕业后到正规军校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军事素质高。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陕北培养出了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马明方、马文瑞、崔田夫、郭洪涛、杨琪、贺晋年、吴岱峰、张达志、崔田民、刘澜涛、白如冰、王兆相、高朗亭、马万里、马丕勋、杨和亭等一批党政军的革命骨干,逐渐锻炼出了一支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比较成熟的根据地干部队伍,为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
陕北和陕甘边的相互支持
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都是陕北人,两家相距不过几十公里,都是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受校长杜斌丞和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李子洲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分别在1925、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都在从事军事斗争。1928年春天,他们一起领导渭华起义,起义失败以后,又都在1928年返回陕北,谢子长在返回陕北的途中住在刘志丹家养伤。他们都先后担任过陕北特委军委负责人,从事武装斗争。1929年到1930年,他们一起在甘肃、宁夏搞兵运。1931年他们又一起创建了西北抗日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谢子长曾经深情回忆:“我和志丹同志一块工作和战斗好几年,在重大问题上,我们意见投合,步调一致。1932年陕甘游击队时期,杜衡(后来被捕叛变)等人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志丹、(阎)红彦、(杨)重远、(吴)岱峰等同志和我更是团结战斗,与杜衡等人作了坚决的斗争。在我们相处时,有时组织决定他领导我,有时又决定我领导他。我对他的领导没有过不服气,他对我的领导也没有过不尊重。”谢子长逝世后,刘志丹深情地说:“子长是个好同志,革命意志坚强,决心很大,办法也多。我们两个是亲密战友,没有高低之分,我们是互相尊重的。清涧起义我没参加,从渭华起义、宁夏兵运,一直到西北反帝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我们都在一起,并肩战斗,互为左右手。即使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我们也还是互相鼓舞的。现在,他离开了我们,我们就像缺了一条胳膊,这在咱西北是个很大的损失!”
1932年底,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时,杜衡推行“左”倾错误,对原游击队的干部一律不用,干部全部从班长、战士中产生,同时要将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谢子长调离部队。谢子长与王世泰等坚决要求将刘志丹留在部队,由于熟悉部队、懂军事指挥的刘志丹等人留在部队,才使红二十六军不断壮大,陕甘边根据地不断发展、巩固。
1935年2月,周家硷会议前,在谢子长与刘志丹商谈统一两支红军,反第二次“围剿”时,刘志丹提议由谢子长担任军委主席,在子长养伤期间,他负责指挥。但是,谢子长一再坚持让刘志丹担任西北军委主席,领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充分体现了两个西北革命领袖毫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高风亮节和“子长志丹一家亲”的革命情谊。
1931年9月2日,晋西游击队在阎红彦、杨重远、吴岱峰率领下,东渡黄河来到陕北。陕北特委委员、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动员马云泽、强龙光、强世卿、白雪山等50多名党团员和农民充实游击队。晋西游击队和一起联合作战的肖永胜、杨琪、杨鼎、师储杰几股押运武装(土客)改编的陕北支队大小60余,来到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地方武装会合,部队统一归谢子长领导。1932年1月,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为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李杰夫为政委。2月12日,又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为总指挥,李杰夫为政委,在西北第一次打出了红旗。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担任总指挥,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成为西北第一支正规的红军。红二十六军在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的领导下,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在陕北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陕甘边一直给了大量的支持:陕北一支队成立以后,在支队长强世卿的率领下,于1933年5月和9月两次南下陕甘边学习。两次,陕甘边都给一支队补充了枪支和弹药,并且先后委派杨重远、魏武担任政委。在1934年初,谢子长刚返回陕北恢复红一支队的时候,刘志丹知道后马上给谢子长送去200大洋;8月,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又到陕北作战,支援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
同时,陕北特委也给予陕甘边大量的支持:1935年9月,陕北一支队到照金苏区,正赶上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南下失败之际。一支队成了保卫苏区中心薛家寨的主要力量,并且在攻打张洪镇、合水县城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1932年夏,陕北特委派王兆卿、王兆相、杨文谟到陕甘游击队,参加武装斗争,学习军事。
陕北陕甘两不分!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张秀山、吴岱峰、杨琪、高岗等人都是陕北人,都曾经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工作;而陕北根据地主要领导人谢子长、杨重远、杨琪、强世卿、魏武、白雪山、马佩勋、王兆卿、王兆相、杨文谟又都曾经参加过陕甘边根据地的工作。如同马明方指出的一样:“如果没有二十六军的北上,陕北的局面就不会发展得那样大,那样快。同样的,没有陕北党长期的工作基础和当时的根据地和游击队,红二十六军也不会发展得那样大,那样快。”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历史和近代中国革命斗争历史重要的一页,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我们要不断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获得力量,像创建陕北省苏维埃和红二十七军的革命先辈那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共产主义信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完)
(作者张化民,长沙税务干部学院高级工程师、禹贡学社西北根据地研究室主任;蔡功文,民主与法制时报总编辑、禹贡学社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