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敏的“和文化”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当事人双方是一定要分出胜负,胜的一方固然高兴,败的一方相对而言会感到失落沮丧。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点是让当事人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达到皆大欢喜的局面。”曹丽敏说。
现任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双桥铁路社区党委书记的曹丽敏,在2014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和谐之星”,并获得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这位生于1961年,即将告别近30年工作岗位的社区党委书记,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北京市一级人民调解员”称号;在1992年至2003年,连续多年被评选为“朝阳区先进人民调解员”。
诸多荣誉的背后,凝结了她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爱和近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对于人民调解工作,曹丽敏有自己的一番感悟。
爱讲国学
1995年元旦当天,曹丽敏正在单位值班,突然来了位中年妇女,神情紧张地说:“我家对门的刘大爷家被盗了。”
初步了解情况后,曹丽敏来到刘大爷家门外观察,发现刘大爷家的窗户玻璃上被人捅出一个小洞,窗户虚掩着,可屋里一切家具、物品摆放完好。在查看现场时,曹丽敏感觉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在偷偷听大人讲话。
细心的曹丽敏观察一阵后,察觉应是两个孩子的恶作剧,便耐心地劝解,终于让两个孩子开口承认了错误,还将事情的经过写了出来,且定期向父母递交思想汇报。
这件貌似很小的事情得到了处理,但曹丽敏却陷入了深思:“如何能减少、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之后,她开始不断搜集总结类似的问题和处理方式,并于2004年起,开设社区校外课堂。以《弟子规》为教材,结合发生在双桥铁路社区的部分案例,为孩子们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物虽小,勿私藏”“错能改,归于无”的道理,对孩子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社区校外课堂的学生家长曾经反映道:“校外课堂的国学课就像给孩子们安了一道‘防火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了保障!”
调和人心的社区书记
“矛盾激化的时候恰恰是将要出现转机的时候。”曹丽敏谈着她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领悟。
2012年春节前夕,82岁的蒋大爷用捶背的小锤儿打了79岁的老伴沈大妈。曹丽敏来到蒋家时,沈大妈在床上躺着,蒋大爷在凉锅冷灶前蹲着。
原来春节临近,老两口因为收拾屋子的事情发生口角,其间沈大妈提起了50余年前的一件往事,触碰到蒋大爷的敏感神经,便有了蒋大爷动手打老伴的一幕。
听完老两口的叙述,曹丽敏分别开导,先让沈大妈消了气,主动递给蒋大爷凳子。而后她又耐心劝解仍有余气的蒋大爷,最终让老两口和好如初。经历过此事后,蒋家邻居称:“他们二老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楼下遛弯儿大妈常给大爷搬小凳子,大爷也不跟大妈较劲了,买菜回来都是大爷拎着菜。”
此类事情同样给做社区工作的曹丽敏很大启发。“矛盾激化的时候恰恰是出现转机的时候,调解员要非常冷静地看待问题,用心去感受当事人面临的困境,感受他们的痛苦。明白他们究竟‘卡’在哪里,然后帮助他们走出心结,获得新的开始。”
“有些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当事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理性判断。很长时间积累的负面情绪使得矛盾愈演愈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漫人生路,所有事物都是在辩证发展的,于是当事人就容易‘卡’在一个矛盾点上。我们调解员要引导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良状态,反思自己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和文化’,以积极向善的视角看待问题,让负面情绪转化成为正能量,去选择健康美满的生活。”人民调解工作让曹丽敏对生活也有了别样的感悟。
曹丽敏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人民调解工作并不复杂,就是调和人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