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丝楠“神话”如何崛起
从2011年开始,金丝楠骤然崛起,成为木材行业的一个“神话”。
“一张桌子3个亿”“1克楠木等于10克黄金”“金丝楠只能皇家独享”等各种说法在一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层出不穷。
2013年,更是传出金丝楠概念已延伸至金融市场,发行了与金丝楠相关的基金。
事实上,“神话”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价值被极力夸大的消费陷阱。
邓雪松,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副秘书长,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学术顾问。经其调查发现,金丝楠神话般地崛起,是北京专门经营金丝楠的某商家进行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炒作行为。
他认为,因为金丝楠木行业标准尚未制定,价格比较混乱,这为人为操纵价格创造了机会。
2013年,针对这些炒作手法,邓雪松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进行揭露。他指出,在这种行为中,还存在买通专家和媒体,编撰史实,建立会员制并非法吸资,计划将金丝楠炒作的价值泡沫转化为“金丝楠金融产品”并最终准备打包上市,将风险向投资者转移的目的。
当时他预言,金丝楠的热潮将会逐步冷却,跌落“神坛”。如今,这一切正在应验。
商业炒作还是商业欺诈?
邓雪松撰文称,市场炒作的“金丝楠”其实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树种,而是自古以来民间对一些楠木材质中有金丝和类似绸缎光泽现象的泛称。
如果依据国家标准划分,楠木属于樟科,包含润楠与楠木两个属,共有21个树种,其中楠木属包含闽楠、细叶楠、红毛山楠、滇楠、白楠、紫楠、乌心楠、桢楠这8种。
而在商家的宣传炒作中,所谓“只有从桢楠中海选出来有金丝的才是真正的金丝楠”这种说法,有歪曲事实、误导消费者的噱头,既不符合木材科学常识,也偏离了客观事实。
事实上,金丝楠是属于紫楠的别名,和桢楠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什么是金丝楠,国家标准和权威机构目前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标准。
金丝楠在我国南北等地大部分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都有分布,其生长60多年便进入迅速生长成材期。除一些受国家依法保护的古树、原生林外,目前国内许多的林场都有人工种植的金丝楠,对其进行有计划的间伐是允许的,其资源并不稀缺。
金丝楠木材依据品相不同,金丝楠老料价格依据大小与品相不同,每吨价格在2-4万元之间,金丝楠阴沉木每吨价格在10万元左右,新料则每吨1万多元。
金丝楠在历史上有“软木之王”的美誉,但其价值一直低于硬木类的名贵材料。金丝楠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建筑与丧葬文化范围,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楠木建筑澹泊敬诚殿,以及闻名世界的三峡瞿塘峡悬棺的棺木等等。
在某些商家聘用的“专家”口中,金丝楠被吹嘘成为“故宫皇木”,地位至高无上。那么,金丝楠家具是故宫最高等级的家具吗?
对此,故宫博物院传统家具专家胡德生先生指出,清代宫廷家具是以紫檀、黄花梨等硬木家具和髹漆家具为主。故宫中一部分等级较高的家具,仅仅是将楠木作为木胎,起到一个内衬的作用。
“清宫‘御用皇木’非紫檀莫属,金丝楠只是建筑级别的用材,与紫檀黄花梨的价值相比,就是玻璃珠子和钻石的差异。”胡德生说。
据邓雪松了解,在世界级别的中国传统家具拍卖历史纪录中,也罕见金丝楠家具的踪影。
邓雪松认为,在这轮金丝楠炒作中,同一批人自行编撰、传播了大量金丝楠投资收藏价值的虚假信息,以编造故事、浮夸价值、偷换概念等方式,向人们灌输“天价金丝楠”的所谓投资收藏价值,试图迷惑大众和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取暴利。
“这些现象的性质与手法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炒作,而是带有较明显的商业欺诈特征,消费者务必对此提高警惕。”邓雪松说。
金丝楠“神话”崛起内幕
那么,金丝楠如何化身“神话”,成为“吸金楠”?
第一步:媒体造势,拉开金丝楠炒作帷幕
近年来,从早年“金缕玉衣”骗贷7个亿,到2012年2.2亿天价的假“汉代玉凳”拍卖,这些神话只留下了一个个笑柄。
从2011年开始,一直默默无闻的金丝楠,突然来势汹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金丝楠炒作的热潮。
在大量的宣传报道中,北京“××楠香”推出的“一张桌子3个亿”,则成为金丝楠家具最具代表性的新闻。
在这轮宣传炒作中,使用了大量电视营销的手法结合传销般热情,向人们灌输了楠木收藏的各类“价值概念”和“历史知识”。甚至声称,金丝楠标志着古典家具进入了辉煌的“楠木时代”。
而某财经频道连续三期推出“疯狂的金丝楠”专题报道,上演了“一根老料上百万”“一张桌子3个亿”等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传奇”,将金丝楠的价值放大到了极致。
第二步:专家被代言,金丝楠“黄袍加身”
“汉代玉凳”能拍出2.2亿元的天价,专家的价值评估报告无疑最具影响力。金丝楠“一张桌子3个亿”的神话需要让人们相信,自然也离不开专家的身影。
2011年1月26日,北京某报对某金丝楠家具艺术馆馆长作了采访文字报道——《金丝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仅过了几个月,在2011年5月13日该报的专题报道《金丝楠:皇帝独享的奢侈品》中,这个馆长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文章中,以偷换概念的方法,直接给金丝楠开具了最具皇家血统的身份证:“楠木家具是中轴线上主殿重要陈设家具”、是“故宫皇木”,因此让金丝楠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此,据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曹静楼、古典家具专家胡德生以及乾隆花园古旧家具修复专家关毅等人介绍,在故宫中轴线的所有家具都只是将楠木作为胎骨,外面使用沥粉贴金,或贴金罩漆工艺制作的,是为追求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在这些家具中,楠木是彻底被包裹在里面的,材质上是否有金丝谁也没看过,是不是金丝楠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客观事例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金丝楠只是建筑和家具的辅助用材。
第三步:愚弄大众,杜撰史实编“故事”
金丝楠生长期短,资源并不稀缺,木材货源充足。在北京的高碑店、吕家营及国内其他一些地方,楠木家具商铺比比皆是。
怎样才算是金丝楠?金丝楠按照什么来鉴定级别?金丝是怎样的?关于这些,国家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检验检查标准。实际上无论是所谓“价值3个亿”的桌子,还是市场上几千元的桌子,木质并没有什么区别。
客观地说,在金丝楠木资源多、市场广的情况下,是很难垄断资源进行炒作的,盲目炒作的结果很容易被一哄而上的其他金丝楠商家所分享。
炒作金丝楠想获取暴利,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为“专家”和“权威”,使自己成为鉴定金丝楠木价值的唯一标准,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才能随时与身后跟风而上的其他商家进行切割,将他们的金丝楠归入“伪劣金丝楠”的行列,而让自己独享最大的利益。
为达到此目的,有关金丝楠的大量新闻报道中,篡改历史,误导大众的现象很突出。例如为证明金丝楠“皇家独享性”,发表“《大明律》钦定金丝楠为皇帝御用之木”“和珅被杀的其中一条大罪因擅用金丝楠”等轰动性言论。
实际上,查阅整套共9册《大明律》,并未发现关于“金丝楠木”的规定和记载。而和珅遭到诛杀时,第十三条罪状是:“所盖楠木房屋,谮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明确说明其获罪的原因是房屋仿照皇宫的样式和级别来制作,超越了应有的级别,和金丝楠毫无关系。
另外,在吹嘘金丝楠的软文中,为了鼓吹金丝楠的“名贵”身份,还举出了《红楼梦》秦可卿的楠木棺材做例证,但读过原本《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秦可卿的棺材,原文写的并不是“楠木”而是“樯木”——那是作者曹雪芹杜撰出的一种木材。
而随后商家推出的所谓“在乾隆到嘉庆年间,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当时1克金丝楠相当于10克黄金”更是荒谬不经。以信口开河的方式来虚构金丝楠价值,是整个金丝楠炒作中“故事”的核心。
第四步:基金上市,泡沫风险向社会转移
搜索金丝楠的相关报道显示,最昂贵和有皇家血统的金丝楠基本都是北京这家金丝楠家具艺术馆的。金丝楠的价值鉴定,只有他们才能进行“最权威”的评估。
而这家的金丝楠家具究竟和市场上的金丝楠家具有多大区别?有没有区别?如果想对此进行比较的话,消费者肯定会失望。因为这家金丝楠家具艺术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必须缴纳20万元成为会员后才能详细浏览,并且会员费不予退还,但可以换家具。
那么20万元可以换什么家具呢?宽度1.2米左右的一张小条桌,标价25万元。一些业内玩家透露说,即便是按市场上最好的金丝楠算,那样的一个小条桌,它的实际木材成本不会超过5000元。
金丝楠木性较软,用指甲一掐就会留下明显痕迹,而且资源广博,金丝楠家具推向市场后不用几年时间,消费者就会发现材质松软极易损坏,届时对质量的质疑必定层出不穷。作为金丝楠的炒作者,如何在消费者明白真相之前猛赚一笔,然后再全身而退呢?
那么,将目前吹大的泡沫转化为金融产品,向社会发行,由购买基金或股份的投资者来承担泡沫破灭的风险,无疑是最“划算”的买卖。
但是,这时商家已经超出经营范围,以投资回报的名义向社会募集资金,这些行为则涉嫌非法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