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小口法庭的“社区态度”
□本社记者 李卓谦 陆 凤
一个普通的人民法庭——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东小口法庭立足于亚洲最大的社区天通苑,以打造社区型法庭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该法庭先后荣获“北京市法院系统优秀党支部”“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2014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提起亚洲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多。的确,这一社区地处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600多万平方米,也是北京有名的“睡城”。
人多,各种纠纷也多。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法庭(下称“东小口法庭”)位于天通苑社区内,2009年9月,法庭正式成立,主要管辖两镇两街道,即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和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辖区属城乡结合部,面积近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万。
东小口法庭负责人、副庭长刘建伟总结了法庭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法庭很小,但辖区很大;二是干警很少,但案件很多;三是队伍很年轻,但战斗力很强。
“东小口法庭的特点完全是立足于周边的环境状况,辖区的特点决定了法庭的特点。以法庭为中心,5分钟路程为半径,就有四五个居委会。因此,在法庭审理的案件中,涉房产纠纷案件多、涉流动人口案件多、涉拆迁纠纷案件多,均是关系广大群众基本民生的案件。”刘建伟说。
5年来,东小口法庭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法庭,以打造“和谐、共建、服务”的社区型法庭为工作目标,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受到辖区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先后荣获“北京市法院系统优秀党支部”“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2014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扎根”社区解决矛盾
东小口法庭所负责的辖区面积近90平方公里,辖区内流动人口多、人员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刘建伟介绍说,基于这种情况,东小口法庭的自身定位就是社区型法庭:立足社区,将司法工作深入到辖区各个角落,真真切切地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
一起棘手的房屋腾退案让东小口法庭的法官谢婧印象深刻。就在今年,一位母亲要求女儿一家三口搬出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屋。而女儿一家并无其他住房,在父亲去世后已经与母亲共同生活达6年之久。
“从法律关系上来说,此类案件并不复杂,要么是依据物权保护直接腾退,要么是依据共有关系判决驳回。但是双方矛盾冲突很大,母女二人虽仍居住在一个屋檐下,平日里却无沟通、不交流,而且双方多次在法庭上互相指责、谩骂。”谢婧介绍。
多次调解无望后,谢婧做好了当庭宣判的准备。不过就在临近宣判最后一刻,她依然没有放弃调解。“法庭上母亲和女儿依然吵得不可开交,调解也无法达成一致,我突然想到了去她们住的房屋内实地看看。一来没有法庭上的这种距离感,二来看看房屋的实际情况好出具体调解方案。”谢婧说。
到达房屋现场查看后,谢婧立刻就感到调解有望。短暂的寒暄后,她以6年来女儿一家对老人的辛苦付出作为突破,安抚好情绪激动的女儿后,巧妙地利用女婿与老人进行沟通、从中调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的调解意向。后来又经过多次电话沟通,母女二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
在东小口法庭,有着一套多元化的调解机制。刘建伟介绍说,法庭一直实行“首立首调制”,要求接收材料的立案人员首先对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调解。
“诉前调解能够前移矛盾化解关口,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同时,法庭还坚持联动调解,邀请社区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联络员等,协助法官开展调解工作。”刘建伟说。
2014年5月9日,昌平法院在天通苑社区设立社区法官工作站,日常工作由东小口法庭具体负责。这一社区法官工作站的主要内容是开展诉前调解,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社会矛盾;解答群众诉讼程序中的疑惑;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畅通民意反馈渠道。
刘建伟说:“除了调解各种矛盾,我们还定期组织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培训,并加强社区内的普法宣传工作,通过官方微博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加强法庭与辖区群众的互动交流。”
为民办事有“态度”
在东小口法庭会议室的墙上,“态度决定一切”这六个大字格外醒目。态度比能力重要,这是刘建伟一直坚信的准则。
“一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主要取决于态度,其次才是个人的能力。对于东小口法庭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对工作的态度、对当事人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端正了,才能更好地把能力发挥出来,如果仅仅有能力而态度不端正,不仅传递不了正能量,有时甚至还会带来负能量。”刘建伟说。
天通苑是有名的“睡城”,很多上班族早出晚归。白天送传票,家里根本没有人。因此,东小口法庭针对天通苑人户分离、上班族多的特点,开展假日法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2014年,共进行巡回审判40余次,组织“夜间法庭”60余次,“假日法庭”70余次,夜间集中送达3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方便当事人,尽管给法官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压力,但是为了能够尽快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大家都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刘建伟说。
刘建伟介绍,几年来,东小口法庭积极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的优势,参与流动人口管控、社区服务管理、基层矛盾化解等工作,为昌平区基层社会治理作出贡献。
同时,开展巡回审判、就地开庭工作,深入开展“接访、走访、下访”活动,法官深入基层解决疑难复杂案件,对重大敏感案件进行判后回访、分析调研,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法庭坚持以‘便、快、省’为原则,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刘建伟说。
东小口法庭近年来不断创新审判方式和司法服务方式,推进“创新、共建、服务”的社区型法庭建设。除了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入户调查、调解、送达以外,法庭还通过开设官方微博、不定期进行社区巡回审判、电子送达等形式,服务群众,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受到辖区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同时,昌平区法院还在下设的5个人民法庭大力建设“便民法庭”工程,有效地满足了群众的司法需求,方便当事人诉讼。
小集体有大温暖
2013年7月,带着对于法官职业的美好憧憬,张焱来到了东小口法庭,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焱在这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爱”。
“我住在这里,吃在这里,学在这里,真真正正把这里当作了第二个家。”张焱说,她眼里的东小口法庭,是个温暖的小集体,在这里,大家相互帮助,非常和谐。
据刘建伟介绍,东小口法庭现有干警19人,其中法官6人,全庭平均年龄为33岁,是一个年轻且富有战斗力的集体。2014年,法庭受理各类案件1945件(含旧存119件),妥善审结1862件,结案率达95.7%,法官人均结案300余件,多次收到当事人赠送的锦旗和感谢信,案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广受人民群众好评。
“对青年干警的教育与培养,我们总结出了资深法官对青年干警一对一式的‘结对式帮教’和青年干警从事立案、送达、诉前调解、审判、信访等工作的‘一线式锻炼’等培养模式。”刘建伟说,东小口法庭就是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不仅能够尽快培养出年轻的干警,还使大家的关系更亲近,更团结。
在19名干警中,有13人是党员,因此,东小口法庭对党支部的建设也格外重视。为了建立“学习型党支部”,法庭建立党员活动室,制定支部规章制度,订购党员图书,推出读书月活动;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与法学沙龙定期化相结合,定期开展案件研讨、新法研习和思想政治大讨论,促进思想交流,拓宽沟通渠道。
法庭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教育,通过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定期研讨以及深入基层走访等形式,树立群众观念,培养群众感情,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东小口法庭多次获得‘优秀党支部’‘五好’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还先后培养出了北京市‘双优法官’程杰、‘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婧等一批优秀法官。”刘建伟自豪地说。
张焱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小口之家,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住着一群温暖的人们,为自己的法律之梦奋战着,为自己的司法情怀努力着,为自己的利民之心付出着,我们温暖着彼此,呵护着彼此。我们扎根在基层,正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