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腿沾满泥巴 新闻接到地气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201311月,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王伟峰到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挂职锻炼,担任县委党委、副县长。如今,一年过去了,他将他这一年来的基层工作经历和感受撰写成文。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去年11月,经民主与法制社党委批准,报中国法学会领导同意,选派我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挂职锻炼一年。

在忻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静乐县四大班子关心支持下,我很快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与各职能局办及乡镇同志打成一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记者的特长,及时开通了专门宣传静乐、报道静乐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微信平台,每天坚持边记录边宣传,图文并茂,撰写挂职锻炼微记365篇。

一年的挂职,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

三次活动 三次感动

20131121日,我在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处夏祯同志陪同下赴静乐报到。县里连续安排的三次活动,让我深深感到静乐县委、县政府和静乐人民对我的厚爱,以及对民主与法制社编辑记者的尊重。首先,县里组织召开的“民主与法制社编辑记者来静乐挂职见面会”。紧接着召开“常委会”。尽管县委书记李德新同志之前和我素未谋面,但在常委会上他不仅把中国法学会和民主与法制社介绍得非常详细,而且把我个人情况也介绍得头头是道。第三次活动是一次“饭局”。县长王昕提议,把自助餐的几种菜凑到一起集体用餐,搞一个既热闹又简单,还很节约的“接待宴”。这种既要表达谢意与欢迎,又不铺张浪费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王昕同志的党性原则及工作生活智慧,又一次让我体会到静乐人民对我深深的关怀。

三次活动,三次感动,三种不同的关怀,让我这个新兵倍感温暖。

担任“创模”总指挥

对于这一年的工作,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因为适逢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级开展,静乐县“三城同创”工作也在这一年正式开启。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针对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了理论学习,主动参加学教活动,积极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

在包点的康家会镇,坚持每走进一个村,必到党支部和村委会、必同村支书以及部分党员交流;必到村学校、村卫生所、村小卖部同村民沟通。共征得群众意见482条,经过认真梳理,反思剖析。我对照个人检查材料,认清了自己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实现廉洁务实为民落到实处。

我常在工作之余独自走进大街小巷,切身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城建规划。但初次体验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可以说县城建设是有规划无规矩,县城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公共卫生条件非常不好,还不如许多发展较好县市的农村。

县委书记李德新同志、县长王昕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号召全县人民群众打响了“三城同创”战役,即全县开展创建全国模范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三城同创”。我有幸担任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简称“创模”)总指挥。

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贫困县“创模”怎么创?四个基本条件、29项指标如何完成?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创模”领导组,先后赴周边兄弟县五台县、神池县学习“创模”的成果经验,并结合该县实际情况,汇同山西省环保协会编写制定了“静乐县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总方案,严格按照省创模办要求和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顺利通过创模编制规划。“创模”指挥部就设在县环保局,以环保局全体同志为骨干,抽调了参与“创模”的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大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52、白加黑”超强工作方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时间进度表上制定好的每一项工作进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日的静乐鹅城面貌焕然一新。部分群众从过去习惯性地随意倒垃圾和创建中的怨言不断,再到今天的拍手称赞,静乐人民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

在田间地头,基层学校,我用行动快速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娑婆乡是种植藜麦大乡,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引进南美洲藜麦种植技术后并成功种植的一个乡镇。对于自古土地贫瘠的静乐县来说,藜麦的种植成功使得娑婆乡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藜麦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颇具观赏价值。三年来,逢收获季节,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赏藜麦的旅游团队、学习观摩团队络绎不绝……  

 在康家会镇学校、在娘子神小学、在王村乡小学——在走访过的所有学校,我能深深感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到了每个孩子,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许。但有些地方,仍有许多不足。走访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尤其是幼儿园孩子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交不起“饭钱”而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之后,我积极联系妇联、团委及社会爱心人士投入到帮扶贫困学生的工作中去,先后赞助了3名大学生、78名女童。

挂职锻炼可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考验,一次人生补课,一次人生洗礼,一次人生感恩。

    

“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

静地乐土、静山乐水。静乐的确是个好地方。县城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古有“金鹅泊水,泽布六社”之说,故雅称“鹅城”。西汉始置县,名汾阳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更名为静乐县,唐改置管州,唐武宗曾仰慕这里的山水风光,加封五公主为静乐公主。数千年来,静乐历代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汾河流域的文明与进步。

全县境内群山为篱,汾水为带,大小山峰1950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18座,沟壑6300余条。以汾河为主河,纵贯南北40公里,两岸7条一级支流均匀分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以汾河为中轴线、东种藜麦西栽玫瑰的目标,要全力把静乐打造成“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里必将是一个花的海洋,藜麦种植与高效深加工的沃土、玫瑰芬芳灿烂与经济腾飞的基地。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美丽的静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走出一条绿色经济崛起之路,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康庄大道直通伟大的“中国梦”。

    

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这一年挂职锻炼中,我收获良多。

首先,收获了事业,树立了民主与法制社编辑记者的良好形象。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年里,我首先学会了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地方话千差万别,挂职干部必须在学习当地方言俚语上下工夫,争取能说,确保能懂,才能迅速融入群众。

其次,收获了友情,树立了民主与法制社编辑记者的职业精神。这次挂职锻炼,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不少人,结识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好朋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过去我偏激地“妖魔化”了乡镇干部,大量的“民怨”都是乡镇一级和村干部造成的。通过挂职锻炼,深入一线,才发现我们的乡镇干部是最辛苦、最劳累的一线干部。

再者,服务静乐、宣传静乐。网络和微信等自媒体自然也成了我工作的另一个主战场。刚到任静乐时,我首先制作了“中国藜麦之乡——静乐”PPT,并将静乐县人民政府网在民主与法制网山西频道首页显著位置进行了链接推广。通过县新闻办,我联系到刚开办的“微静乐”创办人——大学生村官巩文斌同志,大胆地将民主与法制社山西记者站作为“微静乐”的业务指导单位,助推“微静乐”发展。在四大班子领导中宣传推广“微静乐”,对宣传静乐、报道静乐提升正能量服务。并多次约谈“微静乐”创办人巩文斌,给其讲解如何走市场化道路,发挥正能量作用。微静乐目前已拥有粉丝2万余人,成为在外工作的静乐人关注静乐、了解静乐的一个重要窗口。远在美国、德国、英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静乐籍人都成了我们的朋友,纷纷打来电话与我们建立了联系。中国少年儿童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我的微信后很感动,请示中心领导拨付10万元支持“女童失学”计划并得以实现。

最后,我还收获了知识,树立了民主与法制社编辑记者的信念力量。新闻报道常常要讲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可是许多媒体人在做舆论监督报道时,常常把自己当做为民请命的“勇士”,习惯于从批评的角度去看待基层的行政行为。在同多个领导的交谈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媒体人在这一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体会到新闻战线为什么要深入开展“走转改”。

在一年时间的挂职历练中,民主与法制社与县域工作的有效结合得到了加强,我的新闻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新闻团队为民服务的意识。

期待下次重逢

一年时间不短。无论是严肃热烈的会议室还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无论是争模创卫的县城小巷还是把话叙暖的乡间地头,一路欣赏,一路学习,满是收获。

一年时间不长。即便每天行程满满,我仍然连静乐县的一半土地都没走完。爬上高高的天柱山,远处更多的风景还来不及细看。

挂职一年,就要说再见。

忘不了我们昼干夜学、白加黑、52时刻那一份殚精竭虑,忘不了领导同事对我这个外乡人的宽容和友好;忘不了田间地头的百姓伸出粗糙大手握住我的那一刻,信任与感激让我感到羞愧;忘不了的还有那一地一地沉甸甸的斑斓藜麦,羊圈里一群一群活泼的致富羊羔,饭桌上一碗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和面条。

来也匆,去也匆,离绪千种,期待着下一次重逢。心相知,情相连,真心祝福,生命历程中我们拥有着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