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临时工”
“临时工”之所以特别,可以说都是编制惹的祸。这些和公务员等“有身份的人”一起工作却没有“身份”的人,往往感觉低人一等。但是历史总有奇迹,不是所有的临时工都是悲剧的化身,其中不乏“有识之士”。
处世需谨慎
最富哲学的临时工
临时工之所以不能入编,一般都认为是水平不够,但是往往也有例外。堪称三国时代的两大谋士之一的贾诩最爱做临时工,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临时工”哲学。
贾诩早年投奔凉州(今甘肃)老乡董卓是为了好有照应,一直默默无闻地跟随其身边。即便日后董卓入京肆意妄为,他也没吭气,因为他自知是个临时工,安分守己。
直到吕布杀掉董卓、牛辅死于乱军,李漼、郭汜、樊稠等董卓旧将六神无主、纷纷想逃离时,贾诩才站出来建议杀向长安,为董卓报仇。他的分析很务实:眼前处于劣势,一作鸟兽散,就毫无生机,不如联合起来搏一把。成了,就可号令天下,败了再逃也不晚。
此时的贾诩身为临时工,自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主子死了也没事可做,还不如拼一下试试。
果然,李傕、郭汜等人同意了,联络西凉诸将,率几千残军昼夜兼程奔赴长安。沿途招兵买马,兵临长安城下时已达十余万之众,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更可悲的是,之后李傕、郭汜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长安城生灵涂炭,从数十万人到几乎沦为空城。
贾诩的一句话引发了一场灾难,也是其被称作“毒士”的一大依据。其实,贾诩只是为了保住临时工饭碗,没想掌权,这点从他之后推辞李傕、郭汜的封侯就可以证明。
一般谁都不想一直做临时工,成了临时工就会琢磨着如何能转正。可无奈时运不济,遇不着正主,还得盘算着伺机跳槽。贾诩就是这么背,后来又跳槽投靠了段煨。
尽管段煨对贾诩和他的家人很不错,但他考虑到段煨生性多疑、善妒,不是可靠之人,日后定遭算计。而张绣身边缺乏谋士,需要他的加盟,于是暗自和张绣联系想投靠过去。
后来贾诩参与谋划张绣与曹操的冲突,成效不错。可到此,贾诩还自觉未觅得正主,没跟着张绣转正。不过这些经历为贾诩挣下一流谋士的地位,备受各方诸侯的瞩目。
袁绍和曹操决战前想与张绣结盟,贾诩力谏只能投靠曹操。要知道,当时袁绍兵力可是数倍于曹操,而且双方还有血海深仇。
可贾诩自有道理: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较之袁绍势单力薄,能得到帮助就会重视;曹操怀抱霸志,必然会抛弃私怨,向世人展现他的胸襟。
棋走险招,一旦失败贾诩不仅会因送了主子的命背负骂名,还得落得从此无工可打的惨状。
不过事实胜于雄辩,曹操对来降的张绣设宴款待,后来张绣和贾诩都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贾诩真可谓神机妙算。
至此,贾诩终于稳定地成为曹操的正式工,可他心里明白得很:自己跟过好几个老板,不是本土培养,始终抱着临时工的心态谨言慎行,防人之心不可无,方得善终,享年77岁。
纵观贾诩的一生,他的临时工哲学关键在于会选择,善于把握转机,懂得保护自己。这也是其一直身为临时工却能逃脱替罪羊命运,甚至能风生水起的关键,值得后人借鉴。
敢拼才会赢
临时工逆袭成“闯王”
即便临时工没有编制,更不是公务员,但好歹也是一份工作。大多数人会去做临时工也是无奈之举,如果能安安稳稳地捧着这个不是铁饭碗的饭碗也是不错的。但如果被迫下岗了,还是得另寻出路。
明朝末年,许多政府官员利用驿站为亲戚朋友谋福利,类似现在的“公车私用”,这样就使得驿站的开销庞大,甚至无力支付,于是就通过摊派和无偿使用的方式,把费用转嫁到驿站民夫和周边普通百姓的身上。驿站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腐败的重灾区,虽然谏官们多次上疏弹劾、崇祯皇帝也多次下旨严格管理,但是驿站多年来的腐败积弊始终没得到解决。
明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刑科给事中(七品)刘懋上疏,建议皇帝裁撤驿站,这样做既惩治腐败,又减少财政开支,还可以减少百姓的负担。崇祯皇帝对刘懋的建议极为赞赏:“裁之一字甚有理。”
当时这些所谓驿站,就是如同今天的招待所,站长(驿丞)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底下干活的驿卒也就只能算是临时工了。
在皇帝的支持下,刘懋大刀阔斧地开始整顿驿站。主要措施有三项:其一撤销多余的驿站,其二,裁减富余的人员,其三,严格使用权限。除了公事和军情之外,私人一律禁止使用驿站。
一年下来,刘懋裁掉了200余处驿站,为政府每年节省白银68万余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崇祯元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数量相当可观。
驿站裁减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数万名驿卒下岗,自然包括银川驿站。
临时工们被迫下岗,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养活自己只能自谋出路。
可是谁也没想到,其中一个被迫下岗的临时工李自成组建农民起义军,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自主创业,本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打拼,做大了之后甚至炒了自己前老板崇祯的鱿鱼,直至逼死了崇祯。在为自己争取到“闯王”称号的同时,也结束了大明王朝,让历史迈进新阶段。
兵权最硬气
最有权势的临时工
县太爷身边一般有“典史”“巡检”之类公务员编制的助手,但仅凭这几个人无法维持县衙运作,于是招了大量的“临时工”,这些人被称为胥吏(也称“贱役”)。这些人属于县衙自行招募,不在国家行政体制内,没有“公务员”编制。
可别小看了这些“临时工”,清代的胥吏多为本地人,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科条令甲,文书册籍,吏皆掌之”,位不在高、管事就好,以至于县太爷也不得不每事必咨询之,凡事都听胥吏指使,对基层日常政务影响极大。
此外,县官还数年一换,“临时工”却多年不换,对业务了如指掌,专业化程度颇高,于是体制内的官僚执政能力越来越弱。很多胥吏还世袭,子承父业更是权倾一方。
临时工的工作就是政府权力的外包。可随着体制内人员执政能力的日益弱化,权力外包愈演愈烈,甚至蔓延到军队这一国家暴力机器。
清代的国防军主要由“绿营”和“八旗”构成,除了正规军队外,各地还有数量不同的“乡勇”“民团”用于维持地方秩序。娇怠堕落的“八旗”“绿营”战斗力之衰败,到了乾隆阅兵时已经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这般令人不忍目睹的境地。
随着太平天国的暴发,作为国家正规军的“八旗”“绿营”屡战屡败,简直形同虚设。清政府只能寻求军事权力的外包,个人拥有了政府委托的组建武装与动用武力的权力,于是替政府军打仗的“临时军”——“湘军”应运而生。
曾国藩的“湘军”由团练大臣编练,多选书生士子担任管带、统领,其知晓纲常礼教且“忠义血性”。这支血性的“湘军”不仅挽救了大清朝,更取代“八旗”“绿营”成为体制内的正规部队。由此,“八旗”则退出了历史,“绿营”在民国初年被改编成了类似警察的地方卫戍部队。可见,这“临时工”干得好还是能受到政府的垂青,成功逆袭至正位。
兵权是政权的稳定器,割据局势都是军阀拥兵自重的恶果。不论“湘淮军阀”还是后来的“北洋军阀”,都是政府兵权外包的后遗症。所以,“军阀”堪称最有权势的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