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职,警惕灰色地带

近年来,随着网络运用的广泛化,网络求职平台的增多,上网找工作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的重要求职方式。但实际上网络求职隐患重重,由网络招聘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网络招聘的灰色地带日益凸显。

网络招聘发展趋势如火如荼

2014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为30.8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仅为17亿元,3年的时间里几乎翻了一番。显然,上网人数占比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影响力十分巨大的媒介,庞大的人才市场与求职队伍使国内招聘市场发展迅猛,招聘收入也呈高速增长趋势。

经过10多年发展,像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这样的老牌招聘网站的平台规模效应显现。根据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3月,全国网上发布职位数逾320万个,同比上涨31%。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网上发布职位数超过150万个,几乎占据全国人才招聘市场五成的比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抛弃旧有的招聘渠道,转而投向在线招聘渠道;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31231日,注册用户总数达到7410万,数据库拥有大约5440万份完整简历。

企业的招聘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各类报刊杂志发布招聘信息;二是参加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收集求职简历;三是近几年新兴的网络招聘;四是相关的猎头及其他中介的推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网络招聘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青睐。

广东知明律师事务所的胡萍律师对本社记者介绍:“网络招聘的优势不言而喻,其具有覆盖面广、方便、时效性强、成本低、针对性强等特点,但其真实性一直堪忧,可以说如何避免虚假信息是目前困扰网络招聘发展的难题。虚假信息可能来源于用人单位、招聘网站或个人。”

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为网络求职引发的诉讼纠纷。案中原告诉称,他从某大型分类信息网站招聘板块看到了一则某公司招聘翻译的信息,因专业对口、待遇合适,便按照网上登记的联系方式联系对方,并应单位要求前往某地实习。不料在与当地招聘方人员接洽后,因接待人员行为举止怪异,对他欺诈、监视而报警,最后他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才安全返家。虽然人身安全最终得以保障,但整个求职过程不但给他带来了物质损失,还对他的精神状态造成了很大影响。原告认为,该网站并未履行其审核义务,导致虚假的招聘信息未经审核就发布,导致他受骗,并因此受到精神和财产损失,故起诉要求该网站所有者某网络技术公司赔偿损失8000元,另外,网站应删除虚假信息并就其一直以来在其网站发布未经审核的虚假信息,尤其是以招聘为名的诈骗信息的行为公开道歉。

被告网络技术公司辩称,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络用户,网站已经制定了网站管理制度,进行监控和审查过滤。作为求职者,原告从网站上免费获取招聘信息,应该有防范意识,应该清楚网站信息的风险,并自行承担注意义务。赵先生称因虚假信息遭受的损失,没有依据,且涉案招聘信息已删除。公司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同意赵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据悉,该案仍在审理中。

胡萍认为:“该案中的招聘网站应该提交自己已经尽到安全管理义务的证据,比如,在该公司网站登记注册发布招人信息时,网站应该第一时间要求该公司提交有效的工商注册资料,应该要求提交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有效联络电话地址等等,如果招聘网站提供不了那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我每个月都能接到一些网络求职受骗者的咨询,但对大部分网络求职受骗者来说,我们只能建议他们去投诉。”胡萍有些无奈地表示。

由于某些网络招聘门槛低,不要求高学历、工作经验等,往往使急需工作和缺乏经验的人丧失警惕之心,甚至有些受骗者未与公司签订合同。“曾经有一个受骗者通过招聘网站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任职,因缺乏经验,同意了公司没有底薪只有客户提成的说法,但工作2个月后,他发现这是不合法的,但为时已晚,无法证明他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没签合同、没工作证明、工作牌,也没有银行的工资记录,甚至没有考勤,我让当事人去尝试录音以证明劳动关系,但电话打过去往往是没人理睬的。”胡萍说。

虚假招聘信息的骗人手法也是五花八门,如有些网上求职者填写资料后,会收到索要报名费或培训费之类的电子邮件,而一旦将钱汇出,通常就没有了下文。实际上,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

难以规范,难以维权

据介绍,某些企业在招聘时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工作经验要求,针对的都是一些刚进入社会缺乏阅历的应届毕业生,同时我国专门规制网络招聘的法律法规仍留有空白,所以,在受到不公平待遇之后很多都是忍气吞声。有些受骗者想维权但由于缺乏证据,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另外,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招聘网站对超过几万家的企业信息根本无法一一核实,也无法调查招聘企业的详细信息,这使得招聘方所刊登的信息真实性有可能大打折扣。”

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健全网络求职信用体系和监管机制,还有专家认为应明确并分级建立网上招聘的管理机构,划分管理职责,使网络招聘中的纠纷仲裁有地,受害者投诉有门,从而形成规范、有序的网上人才市场。

“从政府角度来说,首先应当根据网络招聘的特点完善立法,加重行政处罚力度;其次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招聘信用体系,如果公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应当将其加入到网络招聘黑名单;再次网站应该是像淘宝一样有好评差评,求职者可以在上面进行评价,给后来的求职者作参考,比如工资水准,是否有五险一金等等。”胡萍认为。

对于求职者,胡萍建议道:“实际上,毕业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导致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所以多了解有关的法律,特别是在签订有关试用或聘用合同时,更要做到有备无患,如不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不要将重要证件如身份证等作抵押。另外,求职者对网络招聘信息一定要先自行审核:1、到工商局网站查看其注册信息;2、到诉讼网站查看其涉诉信息;3、到搜索引擎查看其评论信息。什么信息都没有的就要到现场考察,单位的左右邻居,物业管理处等等都可以是信息来源。应当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公司情况及背景,看看公司是否正规,业务是否合法,单位是否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在确认招聘信息真实后,再考虑入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