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服务路在何方?

2014819日,滴滴打车在北京、广州等城市推出了定位于中高端消费市场的专车业务。

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叫车模式,专车更舒适的乘坐感受、更高端的服务体验、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加之同样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力度,使它备受中高端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然而,近日部分省市的交管部门却以“涉嫌非法运营”为名,叫停了滴滴专车服务。

滴滴专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项看似便民的服务究竟未来命运如何?

专车服务兴起,备受追捧好评

滴滴专车服务自推出以来,立刻受到消费者群体的欢迎和青睐。有很多之前习惯于用滴滴打车叫出租车的乘客,都转向了滴滴专车。

这个原因,在于服务。

滴滴打车公司对专车的服务要求十分严格,抢到单的司机要在到达乘客起始点的地点主动打电话给乘客。并且,要站在车旁等客人,上下车时主动为客人开车门,车上要备有水和零食给客人免费享用。

专车车型分为舒适型、商务型、豪华型三类,分别对应大众帕萨特、别克GL8、奥迪A6L等,不同类别的车型在费用上有差别,但舒适型车型的性价比明显具有强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都市白领周小姐就是专车的忠实顾客,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车虽然比出租车贵一点点,但是胜在服务质量好,而且乘坐感受全程都非常舒适。

原来她习惯于用滴滴打车叫出租车出行,自从专车服务出现之后,现在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了,周小姐几乎不再乘坐出租车,每次出行必然会选择滴滴专车。

在她看来,可以预约高端拉风的车型,可以选择帅一点的司机,可以使用滴滴打车提供的福利优惠券,这样的出行方式相比出租车有太多太多诱惑。

周小姐回忆起有一次在国贸打车的经历,她叫到了一辆高级的奔驰跑车。司机告诉她,从开始当专车一共就拉过6单散单,平时都是被抢着预定的。当天司机正好路过那一带,碰上她叫车,就拉她了。这让周小姐兴奋了好几天。

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专车服务,在下单之后,周围的专车司机开始抢单。不到一分钟时间就有专车接单了。

滴滴打车软件将一张司机的电子卡片发过来,上面有司机的照片、工号和电话,一目了然。从看到司机,到下车离开,全过程中司机的态度都非常好。

记者在王府井打车去南锣鼓巷,由于上车位置很绕,司机找了半天才找到记者。司机显得很紧张,担心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得到差评。

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也是不太认路,被顾客打了一个2星,被扣了600块钱。根据滴滴打车的规定,顾客乘车后可以对服务进行评分,最高为5星,如果打4星以下就要不同程度扣费。

专车司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他们的运营模式就是雇佣司机,租车公司提供各档次的车让司机开,他们的工资是固定的,每天有工作量,接单15~18次就算完成工作,可以下班了。

司机坦言,之前他是以开出租车谋生的,现在转职专车有苦也有乐。虽然专车工作的收入没有出租车司机高,但是不用拼命拉活,完成任务就能下班。

在车上,司机还教会了记者打专车的一些小技巧:由于每次下单能用一张优惠券,如果是长途,就可以事先跟司机说好,分多次下单,作为离顾客最近的司机立刻抢单,就能使用多张优惠券。

司机告诉记者,尽管滴滴公司发现了这个漏洞,设定了顾客和司机距离很近的时候没法接单,但是如果专车离客户有个十几二十米叫车,就能抢单了。或者车上人多,大家轮流叫车,这样不受距离限制,在车上就能下单,大家轮流分段买单。司机也高兴,一趟就完成好几单活,还能早下班。

被指违法运营,多地已经叫停

在被问及运营资质的时候,专车司机告诉记者,他们和黑出租完全不同,是隶属于租车公司的,司机也是劳务派遣的,有正规的培训和上岗要求。真要出了事故,滴滴公司也会赔偿。

但也有专车司机坦言,他们的车辆确实没有运营资质,但他们拉活,都是以租车的名义拉的,而且也不存在现金交易。

然而,在很多出租车司机看来,“专车”其实就是个名号。手续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和黑出租没什么两样。

记者在网上发现,有很多关于滴滴专车司机的招聘,甚至还有找带车司机的。不过按照滴滴打车公司的说法,专车与司机都应该属于租车公司的,难到私家车也能进行“专车”服务吗?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滴滴打车员工证实,现在已经有私人加盟的车辆进入了专车市场,等同于利用私家车的闲置资源,和滴滴公司签约加盟,服务方面也是按照他们的规范和管理。

至于加盟费等具体事项,这位员工没有具体透露,但是该员工表示,未来滴滴公司肯定是以加盟为主了,否则高昂的雇佣司机和租车成本也会让公司发展停滞。

就在北京等城市的专车服务如火如荼发展之际,10月底,沈阳市交通局明确表示,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属于非法运营,并表示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

1119日,南京市管理部门表示:私家车、挂靠车等非汽车租赁企业所属车辆,不得提供有偿汽车租赁经营。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专车服务明确表态,“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但表态过后,似乎并没有采取实际举措。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者的矛盾,专车服务的出现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有些管理者习惯于墨守成规保护“传统”,急于给专车定性,但同时,他们又对移动出行平台充满期待,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所以又迟迟不愿采取实际措施。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了目前“禁而不停”的现象。

就在大家争议不断的时候,1210日,滴滴专车服务在重庆正式上线。

需求隐患并存,急需法治监管

律师王先荣对滴滴专车服务进行了法律专业解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租赁公司有租赁资质,车辆在租赁公司名下,从事的是一种租赁车辆的业务,带司机和车辆一起租给使用人,这样性质可能在一种法律的边缘上近于合法化了。如果是个人挂靠到租赁公司名下,车辆没有过户,而从事运营,租赁车辆也好,或者是出租业务也好,肯定是违反了我国关于客运经营的法律。”  由于我国的车辆牌照管理十分严格,种类也有细分:主要包括运营类、租赁类、租赁非运营等5类,其中运营类的牌照准入制度非常严格,这也滋生了租赁非运营牌照的“越权”。

而滴滴专车的服务,其实正是触及了这一部分的相关规定,其通过预约叫车、路程计费的运营模式,本身与出租车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1127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态,“不要一棒子打死”。并且给专车软件服务下了一个包容基调的定义:“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对于满足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推动市场资源配置,缓解出行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交通部提出了“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并表示将对各类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不同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调研。

据了解,今年10月,交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曾到滴滴专车的公司总部调研。滴滴专车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交通部已确定再次调研滴滴专车,但没有公布确定时间。

北京租赁行业协会副会长范永耀认为,这个规定对于滴滴公司来讲似乎也存在发展隐患,因为该规定里的预约出租车模式只允许出租车公司运营,似乎又将这一模式带入了出租车经营的老路。

不过,社会各界普遍希望该政策出台,政府的监管层或许将给以“专车”为代表的约租车带来新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新的政策瓶颈。

而在这个生存空间的背后,是一块商业价值巨大的市场。据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初步估计,商务租车领域将是一个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市场,并将推动多方共赢多方受益的局面。除了企业之外,对政府而言,这将进一步推动城市交通领域的变革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出行的效率。

未来滴滴专车将走向何方?是否会有新政策和新法规出台?也许在交通部调研完成之后,这些问题的答案才会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