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围观”漠视生命 专家呼吁立法规范
如果有人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自杀,你会怎么做?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然而,在自媒体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一个个真实的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将很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网友,推上了人性的拷问台。
一些“看客”们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幸灾乐祸的亢奋,往往将自杀者最后的一丝希望扼杀。
他们会参与到事件中来,为自杀喝彩,为跳楼鼓掌,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发表自己的“观赏感言”。
这着实是令人惊骇的,然而,这样的事件,却不止一次发生在我们身边。
对于围观者的行为应该如何加以限制,是否应该启动对围观言论的追责制度?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逝去,引发我们深思。
少年微博直播自杀
网友嬉笑点赞酿惨剧
“今天是11月30号,这么早不知道医院和超市营业了没,我冷静地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不用劝我了,希望到时候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吧,我也很遗憾自己做了这种决定,可是我真的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另一个世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吧。”
这条微博,是四川泸州少年小曾在生命最后阶段发出的呐喊。他通过微博直播自杀的行为,引发了超过13万网友的关注。
从早上8点服用安眠药开始,到失去意识,直播自杀历时4个多小时,一共有38条微博发出。
在网友们或规劝、或质疑、或嘲讽、或点赞的互动中,小曾点燃了那盆释放一氧化碳的炭火,服下了夺命的安眠药。
小曾也曾有过动摇,如他微博所言“安眠药起效了,我还不想死,但是没法自救了”。尽管泸州警方最快速度做出了反应,但是小曾还是因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在小曾直播自杀的微博评论中,除了规劝和围观,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惊骇的评论。
一位非认证微博用户在看到小曾发布了用于自杀用的炭火时,使用了极其嘲讽的语气转发:“老板,加20串肉筋,10串板筋,再烤两个大腰子!”
而类似“忍不住哈哈哈”的围观嘲讽不绝于耳,甚至大骂“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等。
当规劝被嘲讽和激励所掩盖,最终事件的结果达到了“看客”们的预期——小曾走了,他们围观的闹剧结束了。
小曾在生命弥留之际,曾经发了一条微博,“我会笑着让你成为杀人凶手!”
心理咨询专家朱文波在分析小曾直播自杀事件时说道:“从他直播自杀过程来看,并不是重度抑郁症病人那种处心积虑、了无生趣的决死心态,他随时在跟网友互动,不是自我封闭式的决绝。这类‘自杀’仪式化、操纵化比较强,生活里经常有类似跳楼秀,或者计算好被救时间服药的动作。所以这类自杀本意都并非想死,而是因个性使然,受自恋和表演性人格主导,遇事喜欢采取极端方式,不计后果,追求戏剧化效果,最后导致结果的失控。”
盘点网络自杀事件
围观评论可以挽救生命
如出一辙的是,2011年9月1日凌晨,拥有7万粉丝的湖北仙桃电台DJ奕扬在自己的微博上接连写下了5篇“生离死别”的文章,意图自杀。
众多网友围观,却没有一人出来制止,相反不少人出来点赞,甚至嘲讽“你到底还死不死”等,最终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DJ离世。
年轻人屡屡在社交平台上晒自杀过程,似乎已经不是个案。根据传播学者、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统计,仅2011年至2013年间,有报道可查的网络自杀案例至少有23例,死亡5例,且23例当事人均为年轻人。
据记者多方核实,在这些网络直播的自杀事件中,评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当然,并没有研究证明,网络语言暴力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死亡,但毫无疑问,此时此刻这些自杀者精神状态是非理性的,积极的评论可能仍然无法挽救自杀者,但消极负面的评论一定会让事情更迅速地向更糟糕的方面发展,最起码断绝了自杀者对生的最后留恋。
据媒体报道,小曾母亲不相信儿子是有准备的自杀,而小曾最后的那句“我会笑着让你成为杀人凶手”更是引发了社会舆论广泛的思考。
学者石勇说:“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仍有生的留恋。”
12月1日下午2时许,山西大同一名网友发微博称准备自杀,并表示自己会在凌晨零点之前割腕自杀,此微博内容迅速在网上引起关注。
大量网友积极留言劝说,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参与其中,和网友一并劝说该网友放弃自杀念头,崔永元一再向其请求对话,并反复表示:“我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和困难,相信我!”
大同警方接警后迅速展开搜索,在定位该少年具体位置的过程中,网友和警方积极互动,最终于12月2日凌晨1时左右,成功找到并解救自杀少年。
无独有偶,今年4月21日晚,一名为何雷的网友在微博发文称自己患有抑郁症,且“去意已决”,之后便失踪。
崔永元得知此消息后在微博喊话:“人这一辈子没啥大事儿,是我们把它想大了,咱们一起让大事儿变小。”并号召网友和自己一起喊话何雷。
经过一夜的努力,第二天上午9点,崔永元网上发文称:“这个臭小子联系我了,我来收拾他。”至此,这位自杀网友被成功挽救。
崔永元认为,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来讲,网友能做的是转移试图自杀者的注意力,让他在这个时候不是只想着自杀这件事,会有很大的缓解效果。
他说:“我理解,在搞不清对方是因为什么,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是转移注意力,然后第一时间报警,让警察尽快找到他的位置,他身边有人,悲剧基本就发生不了了。救人成功后,我会在5分钟之内删掉所有微博,避免让这个人反复看微博再次回到轻生的时刻。”
而对于为试图自杀者“点赞”的人,崔永元表示:“千钧一发之际还会这样说的网友,我认为他们的心理也是有问题的,当然具体的诊断要看心理医生,如果医生说他心理没有问题,应该说是半个歹徒了。千钧一发的时候,应该找重要的做,不能帮忙的,别添乱。”
心理学家证实
微博互动有机会挽救生命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赵丞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这些通过微博直播自杀行为的当事人,实际上对生活还都存在着一丝丝希望。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注意,得到关心和帮助。 然而,看客们并没有给予自杀直播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反而通过冷漠和嘲讽表达自己的幸灾乐祸。
在赵丞智看来,嬉笑怒骂的围观,是人性中阴暗的冷漠。“之所以围观者会亢奋,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害怕生命的离开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需要用亢奋的幸灾乐祸来掩盖自己的恐惧。”
赵丞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环境情绪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围观者亢奋的情绪表象,会影响自杀行为人的行为。从这点来讲,网络围观者的评论、点赞,对自杀者继续实施自杀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冷漠的亢奋,会传递给自杀者,让他们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认为没人关心他、只希望他死。”赵丞智表示,看客行为和人性冷漠的劣根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国家需要加大对生命尊重的宣传与教育,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深入人心。
保障人权、公正司法等国家政治层面的建设,也是尊重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自杀者之所以选择走绝路,是源于对某些事物的仇恨,进而转为对生命的仇恨,在围观者的推波助澜下,自杀者的自杀行为会最终得到实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除了心理学、政治建设层面的人性关怀,也有法律专家认为,微博直播自杀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呼吁自杀者冷静的同时,应加强三方面能力的建设:网友和网络平台应第一时间通知警方;警方有责任迅速进行应急处理;相关预防自杀的社会组织立即介入进行专业指导。
对于网络舆论的追责,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小范围内商议自杀的话,商议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人需负法律责任。但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中难以分清谁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重要的是,现在暂无相关法律对这些人实施制裁。”
“网民发布信息的真伪及是否违法,必须由网民自身负责。但网络平台发现信息违法或明显具有社会危害时,应当清除内容、断开链接,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情况。”汤啸天说。
他认为,自杀微博持续展示时间较长,符合“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的规定,即应当推定网站“揣着明白装糊涂”。网站将展示性自杀过程作为热点吸引公众注意力,就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教授认为:“有人说网络具有隐蔽、自由等特点,法律的后续执行可能面临困难,因此没必要出台相关法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法律应当引领社会价值观的进步,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现阶段来看,很有必要立法规范网络各方参与者的行为,遏制网络暴力。”